摘要: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之所以要制定人口政策,目的是要用自己的意志和主张来影响和干预人口变动过程,使人口的各种变动有利于本阶级的统治,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本阶级近期、长远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服务。
为此,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该项政策直至2015年结束,期间对我国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计划生育,人口,经济 一、前言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密切相关,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逐渐放开计划生育,由原先的“只生一个好”变为单独二孩政策,后又过渡到如今的全面二胎政策。
这期间计划生育对我国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比例等方面无不产生巨大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本文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从而分析我国当下采取全面二胎政策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好处1、有效的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成就巨大,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
从图中来看,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大幅下降,下降将近6%,死亡率变化幅度不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降为刚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五分之二。
由此可看,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的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了我国资源和人口之间不协调、均衡的紧张状况。
人口过快增长,会给一个国家带来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粮食问题。
受人口过快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制约,我国粮食供求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其二,劳动力问题。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每年都有大批青年进入劳动年龄,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其三,教育问题。
我国文盲人口数量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人口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我国财力、物力、人力并不能满足如此之多的人文教育。
愚者多穷,穷者多愚,人口膨胀导致穷、愚交织的恶性循环。
其四,社会治安问题。
近年来我国社会治安状况不好,除了思想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的漏洞外,与我国人口过密、闲杂人员太多有着直接关系。
缺乏必要的居住条件,人们的思想往往感受到压抑,导致精神脆弱并发症。
缺乏必要的教育,必然缺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 表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应有的道德修养和法律常识,法制观念。
得不到及时就业,没有生活来源,就极易产生沮丧情绪和逆反心理。
而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萌发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看,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符合我国的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的长治久安。
2、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当前,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不协调发展关系,主要表现在人口总规模急剧膨胀和劳动力适龄人口数量庞大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产值增加,加大了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已出现了某些重要资源的短缺。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
从另一方面来看,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短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均草原面积不足1/2,人均矿产资源也只有1/2。
随着人口增长,各种有限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还将持续下降,对资源的需求却会大幅度上升。
同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仍将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
尽管科学技术进步将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总体上仍将加重资源负荷,特别是加重了对土地和淡水资源的压力。
我国环境资源系统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界状态,一些有限资源已进入了承载力的临界点,如农业资源日益紧张,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我国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也直接影响着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快速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也超乎寻常的增长。
我国正以历史上最严峻的生态环境,担负着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人口活动量,生态环境压力超越了大自然许多系统的临界平衡极限。
它直接威胁着当代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并将不断深化成为下个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危机之一。
3、与优生优育政策齐头并进优生就是让每个家庭都有健康的孩子,优育就是让每个出生的孩子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优生优育的措施包括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
优生优育政策是计划生育具体内涵的延伸,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计划生育的具体化体现。
我国是人口大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会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所以做好优生优育既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制约人口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未来社会整个民资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减少和消除劣质个体的出生,改善遗传素质,进而提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益,免除父母的后顾之忧,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群中优良遗传素质的比重,是使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较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人们确实应该要坚持做好优生优育,为子孙后代的良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坏处1、人口老龄化加快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
根据这个标准来,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1982年时,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991万人,占比为4.9%,此时我国还没有达到人口老龄化,我国的人口比例结构比较合理。
但是从2000年开始,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2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时,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
而到2010年以后,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更是高达9.7%。
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
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
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四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五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水平与之相差较远,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会给经济增长、产业演变、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
据由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中国的老年抚养比仅为48.3%,2000年为9.9%,到2010年上升到11.9%,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
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三,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
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为了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
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削弱。
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2、男女结构比例失调现在的社会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384,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会有许多男性找不到配偶而无法进行生育,进而将导致针对妇女的暴力增加,妇女拐卖问题进一步恶化,进而造成社会紧张加剧,使得社会不稳定。
据经济学家莉娜·埃德伦德估算,性别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暴力和财产犯罪就增长6个百分点。
而且,中国男女比例失调最严重的地区还存在其他各种弊端,都归咎于青年男性太多。
赌博、酗酒、吸毒、绑架和贩卖妇女等行为已在中国陡增。
光棍问题还会因收入分配不公平而加剧。
还有很重Array要的一点是,给人口再生产带来障碍。
出生性别比失调不是单纯的人口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
我国是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不但没有被彻底改变,反而在近几年被强化了。
男女配对的数目减少,必然影响人口再生产。
四、总结尽管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成绩,但国内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又使其面临更大的挑战。
计划生育工作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决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
中国正面临着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高峰、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和流动迁移人口高峰时期。
而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地区发展不平衡、计划生育水人口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结构上的变迁,都会对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而中国今天正处在新一轮人口变迁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国人口在上世纪50、60年代,由传统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变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后,仅仅30年左右的时间,就已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而且,出生率下降的趋势短期内基本不可逆转。
可以预见,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推进的情况下,无论人口政策如何调整,今后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也将很难回头,人口总和出生率将继续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之下甚至进一步下落。
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人口变迁经历,都已说明了这一点。
这两点变化决定了未来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走势,比如老龄化时代到来,性别比的失衡,还有独生子女在主流城镇社会成为中坚人口,以及少数族群人口在中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西部地区聚居度增大等。
(同时也应看到,在计划生育的政策约束下,国内西部地区少数族群的人口增长率远低于国外同类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