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注:课程类别是指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是指必修/选修。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发展经济学》课程是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学分支,是经济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将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课程目标⑴: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并能与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先修课程紧密联系,提升基础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与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⑵: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客观分析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能对我国各阶段经济发展政策进行深刻理解和分析,并能对未来政策选择与发展路径进行预测。
课程目标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根据国内外经济现象联系经济理论,并做出相应的预测,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性的课程报告。
课程目标⑷:能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进行对比,能应用理论知识解释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提供政策思考。
《发展经济学》支撑毕业要求⑵的指标点2‐3、毕业要求⑷的指标点4‐1、4‐2、毕业要求⑸的指标点5‐2、毕业要求⑹的指标点6‐3、毕业要求⑻的指标点8‐4,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⑵初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基本国情,能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2-3:能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⑵课程英文名 Development Economics课程代码 A220205G 课程类别 专业课 课程性质 必修 学分 3.0 总学时数 48开课学院 经济学院 开课基层教学组织经济系面向专业 经济学(国际教育学院) 开课学期 4⑷能使用经济分析框架,从经济学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形成较为系统的经济学思维。
4-1:具有经济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的知识。
⑴⑵⑶⑷ 4-2:采用经济学原理对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现象实践活动进行实施的规划、预测。
⑴⑵⑶⑷⑸关注现实经济问题,了解社会经济实践活动。
5-2:在实践活动中要能够学习经济管理行业的前沿技术,并了解发展趋势。
⑵⑶⑷⑹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开拓能力,达到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要求。
6-3: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市场开拓等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⑶⑷⑻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8-4:具有企业管理、产业政策、财务绩效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⑴⑵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发展经济学》的详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⑴主要内容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学的诞生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几次思潮。
课程思政内容:在讲解发展经济学思潮时,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典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需要适合于其发展阶段与国内的环境的经济理论。
⑵教学方法与要求通过讲授、提问与社会热点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对象,并能在历史背景下理解不同的发展经济学思想流派及其局限性,掌握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⑶重点难点重点: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难点:发展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流派。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衡量⑴主要内容哈罗德‐多马模型;罗斯托起飞理论;索洛余值;全要素生产率(TFP);HDI指数。
课程思政内容:在讲解索洛余值时,通过对趋同效应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经典西方增长理论的虚伪性与欺骗性。
⑵教学方法与要求通过讲授、提问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推导与在罗斯托起飞理论中的应用,理解经济增长模型的发展与应用,掌握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⑶重点难点重点:增长模型的构建与推导;难点:索洛余值的计算方法。
3.储蓄与资本⑴主要内容储蓄与储蓄水平;资本存量与资本流量;纳尔逊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低水平均衡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理论。
课程思政内容:在讲解累积循环因果理论时,分析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现实约束,使学生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
⑵教学方法与要求通过讲授、提问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储蓄与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确资本存量与资本流量的差别,掌握纳尔逊、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与缪尔达尔的理论思想。
⑶重点难点重点: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难点:不同发展经济学流派对资本重要性理解的差异。
4.贫困与发展⑴主要内容贫困的内涵;贫困的测量指标;国际反贫困战略;中国的扶贫实践与精准扶贫。
课程思政内容:通过中国的扶贫实践与精准扶贫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减贫的伟大贡献。
⑵教学方法与要求通过讲授、提问与社会热点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贫困的核心内涵与货币法、指数法、参与式贫困评价法等贫困测量指标,了解国际反贫困战略,并理解我国的扶贫实践与精准扶贫战略。
⑶重点难点重点:贫困的测量指标;难点:精准扶贫的政策目标与实践。
5.人力资本与人口政策⑴主要内容舒尔茨的理论、卢卡斯的理论;人力资本累积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过快;失业与就业不足问题;中国人口政策演进与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
课程思政内容:通过对中国人口政策的分析,使学生关注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对人口老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⑵教学方法与要求通过讲授、提问与社会热点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舒尔茨对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掌握失业、自然失业率、就业不足、隐蔽性失业等概念;能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人口问题;全面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演进与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
⑶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人口政策的变迁与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评价;难点:劳动力供给与异质性问题。
6.创新与技术进步⑴主要内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技术进步与生产曲线的移动;创新与企业家、技术进步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迁;模仿、引进、创新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⑵教学方法与要求通过讲授、提问与社会热点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掌握技术创新与生产曲线移动、技术与科技、创新与企业家等概念间的关系;能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与技术引进策略。
⑶重点难点重点:技术创新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难点: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策略选择。
7.经济全球化与对外贸易⑴主要内容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策略;出口发展策略;中国的对外开放策略与经济发展。
课程思政内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巨大成就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与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
⑵教学方法与要求通过讲授、提问与社会热点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进程、贸易壁垒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倾向,掌握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策略的异同,理解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影响。
⑶重点难点重点: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路径选择;难点:小国与大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8.工业化与城市化⑴主要内容三次工业化浪潮、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德国学派的城市化理论,新经济地理中的城市化,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化。
课程思政内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巨大成就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与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内容:通过城市问题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城市与工业变迁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当前城市化发展的新特征。
⑵教学方法与要求通过讲授、提问与社会热点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掌握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与标志,了解工业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能比较几个重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理解交通成本与市场接近性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
⑶重点难点重点: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中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及其差异。
实践环节及要求1.对发展经济学经典文献中的观点有基本感知,能够读懂结合中国实际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能够阅读全英文的经典文献,并运用经典文献的基本观点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现象。
2.通过撰写读书报告与课程论文,至少全面了解和掌握经济发展因素中的一个问题,并对当前中国经济中的热点议题与政策措施能够给予理论解释与发展前景预测。
3.课程论文至少包含以下几个部分:⑴封面;⑵摘要与关键词;⑶正文(含引言与问题的提出、研究综述、研究问题的分析、主要结论等);⑷参考文献。
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无四、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
后续课程:中国与浙江经济发展专题等。
五、教学组织以讲授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和总结式教学方法为主来实现课程目标。
六、学时分配表2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课时数 验时数践学时机时数学时数题课论时数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6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衡量 63. 储蓄与资本 64. 贫困与发展 4 25. 人力资本与人口政策 4 26. 创新与技术进步 4 27.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贸易 4 28. 工业化与城市化 4 2合 计 38总 计 48七、考核方式该课程为考试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
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学期总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比40%;期末课程论文成绩,占比60%。
各部分的具体评价环节、关联课程目标、评价依据及方法和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如表5所示。
表3 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考核项目评价环节关联课程目标评价依据与方法占比平时考核作业 ⑴⑵⑶⑷以是否提交及提交是否及时做评价依据;总共布置4次作业,每次作业统计1次,及时提交1次记5分,补交记3分,未交记0分,4次作业共计20分。
20% 主题研讨与讨论 ⑴⑵⑶⑷全学期总共安排5次主题研讨,并将全班同学分为5组,每次由1组同学进行主题主研讨,其他同学参与讨论。
根据主研讨组同学是否分工合理、准备充分、观点认证合理、演讲具有感染力分别记20分、15分、10分、5分、0分。
非主研讨组同学按多次课堂提问或课堂讨论表现给予1-10分。
20%课程论文课程论文 ⑴⑵⑶⑷ 课程论文成绩 60% 总评成绩100%八、教材与参考书表4 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资源类型 资源教材张培刚、张建华主编,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中文教材)参考书籍或文献1.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2.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 [美]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4. [英]A. P. 瑟尔沃,增长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