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刘启明 14904316
“环境保护”一词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在世界环境保护运动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亦开始起步。
现代环境保护事业是以社会成员普遍参与为基础的公益性事业,没有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这使得环境保护行为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属于社会领域的一种参与活动。
因而本文透过研究当前我国个人环境保护行为的特点,从而探讨我国当前的环境保护参与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武夷山市居民环境保护行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对于不同层次的环境保护行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对于“参与性环境保护行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知识、环境态度以及群体 /他人压力,其中影响最大的变量为群体/他人压力;而对于“日常性环境保护行为”,唯一的影响因素就是群体/他人压力变量。
所以,
不论是“参与性环境保护行为”还是“日常性环境保护行为”,都具有被动性的特征。
这也符合前人研究的结果,即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政府主导型”特点。
不过这一特征并不值得我们批判这种环境保护的模式,在我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时期,这一特征能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事业。
当然促进公众对与环境保护的参与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具有更广泛的参与,才会有环境保护事业的真正成功。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与社会中的个人息息相关。
许多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个人行为失调的结果。
有人估计,直接由居民生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占环境破坏总量的 30%到 40%。
如果再加上个人对环境的间接消耗量,即:隐藏
在所需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量,则个人或居民生活对环境影响的程度,是很难通过数量来估算的。
所以,合理地引导、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行为,是环境保护事业成败的关键。
此外,个人在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上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他与环境的直接关系上,也体现在他是许多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践者和作用对象上。
一项环保政策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支持和配合;同样地,一个环保产品要成功,光靠企业生产出产品还不够,还需要社会大众愿意购买这类产品。
因而,个人行为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个人环境保护行为代表了个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或者说是公众参与的一种。
因此,个人环境保护行为的特点能够反映出公众参与的一般特点。
同
时,一个社会中的公众参与模式又取决于(并且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结构特征。
因此,通过了解我国个人环境保护行为的特点和模式,我们还可以透视整个社会的结构特征,本文的研究意义也在于此,而不仅仅限定于目前人们的环境意识及环境保护行为究竟如何。
要想办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巨大的群体压力,以便促使个人环境保护
行为的发生。
而要形成这种群体压力,一方面需要政府有关政策与法律的引导与强制,另一方面更需要社会大众的环境意识与环保责任。
可以想象,一个社会中具有高度环境意识与环保责任的个人越多,在这个社会中就越可能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行为发生的群体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