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
: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
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
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
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
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
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
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
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
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
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
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
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
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
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
这时赵军想要退回
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
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
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
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
【释义】
背:背向
水:指江河
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
原作"背水阵"
成语解释: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
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
死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
相关人物介绍: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
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
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
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
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
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
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
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
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
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
对其的评价。
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
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
有兵法三篇。
《汉书》中的前一半与《史记》重合,班固基本上都是照录《史记》,《汉书》中的《韩信传》大多数的文字是对《史记》的《淮阴侯列传》的抄录与翻译。
当然,也有一些
不同之处。
班固在《汉书》中突出了皇朝史的地位,并积极维护封建秩序,体现了浓重的
正统思想。
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以英雄惺惺相惜的笔触记录了韩信的一生。
太史
公在最后发表自己看法时,一方面写出了对韩信英雄气概、军事才能的肯定与赞许,另一
方面,也表达了对韩信最终悲惨结局的惋惜之情。
总而言之,二者皆有所长。
《史记》更
具史学人性化的思想光芒,《汉书》则偏重对国家大计的阐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