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篇为“一个沙乡的年鉴”,描述的是一家人在周末时,在那远离过多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的和所做的事情。

这些木屋随笔按季节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 ;第二篇为“随笔——这儿和那儿”,列举了作者生活中给作者以教导的那些插曲,即那些逐渐的,有时是很痛苦的的与伙伴们分道扬镳的插曲;第三篇是“结论”,提出了作者的某些观点。

说实话,对书的第一第二部分,我并没有太感冒,甚至觉得有些无聊,最多也只是觉得他对自然及生活的描述视角独特,笔法优美,远没有我看的一些网络玄幻武侠小说来的动人,这大抵是因为我只是见识浅薄的二流大学生而已,亦或是文学修养不够,只能自嘲曰:“粗鄙之人不懂阳春白雪之美。

”虽说对第一第二部分不感冒,但对于第三部分那些带有批判性质的文字还是有些兴趣的,所以也有一些想法。

利奥波德说:“土地伦理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障碍,是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教育和经济体系是背离,而不是朝向土地意识的。

很多中间人和无数的物质新发明,把你的真正现代化的任何土地分割开来了。

他与土地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对他来说,土地不过是在城市之间长着庄稼的那片空间。

”这话在我看来,可能不止这句话,整个第三篇内容,最真正的内里在于工业化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是传统农业远不能及的,而在大多数人们看来工业化靠的是机械,传统农业靠的是土地,从而延伸开来的种种讨论。

当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到了这一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难逃脱其桎梏。

有多少人能够有利奥波德那样的经历?又有多少人能够放弃城市里的舒适,住到乡间的木屋里去?有多少人能够放弃超市里的肉,去狩猎自然里平等的食物? 反正我是做不到。

我没办法放弃科学和现代化带给我的舒适,即便我知道作者说的是对的:“科学绝不,或不应该,只是为获取更舒适生活的杠杆。

科学的发现是对我们好奇心的满足,是一种比更肥的牛排或更大的澡盆重要得多的事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肥的牛排和更大的澡盆似乎更多地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是更为直接的诱惑。

在面对这种诱惑的时候,我把自然抛诸脑后。

反过来讲,我生于城市,我只知道如何在城市中生存,把我放到荒野之中,就好像把动物园里的老虎放回野外一样——是需要从头训练的。

而且我只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会一面说小汽车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麻烦,一面琢磨该买哪款车。

我只能说,人类本是种自相矛盾的动物。

我不舍得说它美,那太俗了。

看完《沙乡年鉴》,留下了无尽的感慨。

真正的自然已经离我们这么远了吗。

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是本书的作者,他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他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看完《沙乡年鉴》,我觉得这些称号挂在利奥波德身上一点儿也不为过。

他逃离机械化现代化的生活,选择在大自然中度过和家人在一起的周末。

他思想缜密语言尖锐。

他清新的文笔更令我沉醉,没有华丽和夸张,就像那大自然,舒服、朴实,给人宁静和快乐的感觉。

书本不厚,由三部分组成,利奥波德在序中就写好了三部分的概括。

第一部分写了他的家人在威斯康洲的所见所闻,每一章的题目都是月份,让我感到一丝新颖和清新;第二部分写了利奥波德四十年间在北美大陆各州的生活片段;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于生态的观点和对现代人们已经失去对土地的尊重和热爱的事实进行分析与批判。

整本书,我都能读到利奥波德对自然的热爱,唤醒人们心中失去的土地。

层次分明的三部分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部分。

它描述了威斯康洲十二个月份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和各种动植物。

一月的融雪,二月的年轮,三月的归雁,四月的春洪……我心中感触最深的便是二月,作者用一种新式的写法,以一种倒叙的方式,把我们带入了过去的时光——“锯口”与“年轮”。

锯口锯开了栎木,我们看到了一圈一圈的年轮。

看着时间倒流,一件件人们破坏自然的事件,感到心惊胆战。

人们快节奏地扩张,已经让全世界都踩上了人类的脚印。

但是随着各种资源消耗殆尽,自然已经伤痕累累,也引发了不少问题。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损……人类应该消停会儿了。

科技的不断发展,带领人类走入一个信息化时代,以后恐怕连花花草草都没有,只有冷冰冰的机械。

而作者不甘心如此,他认为“人必须顺应自然”。

“必须”二字看出来作者的决心,我也觉得事态严重。

人从诞生以来,就没有离开过自然的滋润,但是科技的提升,人类开始自负骄傲。

人类产生了一种“没有地球,但我们有科技,大不了去其他星球。

”的想法。

但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令人担忧的。

广阔宇宙中,我们无法确认有比人类更胜一筹的高等文明。

到了其他星球格格不入,很快就会消亡,。

我们有地球作为领土,也地球的一部分,如果地球受到伤害,人类也是无法避免受到波及的。

保护地球才是我们的第一选择,过于与自然产生隔阂,带给我们的将是毁灭。

沙乡年鉴每篇读书笔记从《沙乡年鉴》看利奥波德关于对自然认知途径的主张摘要:不同于之前对于《沙乡年鉴》的讨论,本文从人类认知自然途径的角度,介绍了利奥波德在书中所表达出的学校教育与自然教育的不同,以及专业化所带来对于自然看法的片面性以及以此所引发的看似进步的认知自然方式的改变。

并从这个思路出发,分析了利奥波德提出土地伦理的感性方面的出发点以及理性出发点,并对部分对于土地伦理的讨论进行的评述。

本文认为,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对人类认知自然途径的改变,人类认知自然的途径不应该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而应该通过在自然之中的亲身体验。

这样途径的改变可导致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情感的改变,以此便能衍生出“共同体”以及“伦理”的概念。

在此基础之上,近年来兴起的深生态主义本质上是与利奥波德一直的。

关键词:土地伦理自然认知途径专业化唯科学主义深生态主义 1、本文思路概述利奥波德被公认为是野生动物管理研究的始创者,也是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利奥波德因为《沙乡年鉴》而为人所熟知,《沙乡年鉴》则因为土地伦理准则。

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是一部自然历史与哲学的结合。

以后的《寂静的春天》以及大多数的环境哲学的书基本上都遵从和这一写作方式类似,而不是像其他哲学类的书那样抽象。

总的来说,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作者在自己购置的农场的一年记录,一个月一篇,十二篇散文。

第二部分则是对作者在之前工作的一个回顾性梳理和思考。

第三部分是作者在一声的经验和思考之后的总结讨论。

三个部分循序渐进,议论内容越来越多,前面主要是作者所见所感,对这些所见所感的描述如果能感同身受,后面作者的结论其实也算很自然的。

像前面所说的,利奥波德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地伦理,所以大多数对于利奥波德的评论或者研究也都是以这个为出发点。

但其实,土地伦理这个准则也只是利奥波德找到的一个出口,就是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的出口。

土地伦理并不是最重要的,土地伦理的基础共同体也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则是利奥波德做的这一切的原因和出发点。

其实《沙乡年鉴》这本书主要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人类发展模式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工业革命以来,以科学为主要导向的人类发展,由于对待自然的态度的转变所造成和引发的一切问题,进而产生的对这个发展模式的反思。

在书中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在于原始人类认知自然的途径和人现代人类认识自然的途径不同,现代人类主要是在学校之中学到关于自然的知识,原始的途径就是自然本身教育人类。

由于在教育体制下所培养的工程师或者科学家对待自然的态度的转变。

简单的来说,就是自然教育人类的落脚点在于一种对自然的热爱,而这种情感能产生一种基于自然整体的世界观,进而产生的是一种对自然整体的保护的诉求。

所以土地伦理准则一般也被认为是基于整体论的环境理论。

而学校教育在于技术和专业化,看不到全面,这也就导致学校教育的人才往往不能保护自然整体,往往就会产生很多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很多看起来是在保护自然,但是其实只是伤害自然。

利奥波德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土地伦理和共同体的理念,就是想要解决这一问题。

2、土地伦理与共同体研究土地伦理的人肯定不会放过共同体这个概念,因为有了共同体这个概念,伦理自然就产生了,所以要论述的只是土地为什么在共同体之内。

利奥波德所采用的就进化论的归纳的方法。

但是像前面所说的,利奥波德的一切理论只是某个问题的出口,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或者保护自然。

本文认为,土地伦理和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只是利奥波德所找到的一个理性的出口,在这个理性的出口面前可以用理性的角度去解释更进一步的自然保护的观念。

人通常对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包含尊重,当然也对共同体本身尊重。

而“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这样农场主们就不会“忽视那些对共同体有利,同时显然对他们自己无利的措施”。

所以将土地整体纳入共同体的概念之中,只是方便人们理性上保护自然。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这只是一个理性的出口呢,因为利奥波德在最后最后的结论中说出了他感性的出发点,“我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以及高度认识它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土地的伦理关系”。

所以土地伦理存在的前提有两个,第一个是热爱、尊敬和赞美,第二个是认识到它的价值。

3、对学校教育以及所谓科学进步的批判显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以及学校教育人们对自然认识的途径都不符合这两点。

这体现在利奥波德在书中对于学校教育以及科学进步的批判。

在《沙乡年鉴》的书中,集中论述这一主题的是《加维兰之歌》。

在利奥波德看来,大学教育下,人对于自然的看法是很冰冷的。

一个生机勃勃的地区在人们的眼中可能只是“一片坚硬多石的区域,到处是严酷的陡坡和峭壁”,只因为不适合锯木,放牧耕种。

而这个地区在利奥波德的描述下则是一首加维兰之歌,“他的乐谱刻在千座山峰上,应付蕴含于动植物的生死之中,节奏跨越几秒乃至几个世纪”。

一些人们可以在自然中获得知识是不可思议的,同样从美景之中可以读到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因为荒野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冰冷冷的人类学目录。

同样的,大学也是一个很冰冷的组织,审查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土壤、动植物的人叫做教授,而选择一种动植物去分析结构组成作用机理的叫做研究,而对动植物进行肢解的地方叫做大学。

不仅仅是冰冷,这样只做一方面研究的教授和所谓的科学家所提供的决策往往是缺乏远见的,因为他们只看重一个方面。

在《沼泽挽歌》中,作者详细论述了只看重一方面的决策是如何缺乏远见。

沼泽通常是一个碳汇,因为沼泽水流速度比较缓,能够节流有机质。

沼泽排水之后,有机质的来源没有了,作物收成就会一年比一年差,而泥炭层干枯还会招来大火,这时候其实只有再涨一次洪水才能阻止恶化的现状。

书中描述道“远处的政客们高声选讲边缘化的土地、过度生产、失业救济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经济学家和规划者们前来视察沼泽,勘测员、技术人员和农业部的商品信贷公司的人闹哄哄跑来跑去”,这些人,都只是从自己一方面去对待这一问题,而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