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腔》公开课教案.doc

《秦腔》公开课教案.doc

《秦腔》公开课教案.doc
清远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公开课教案科目语文授课教师倪敏授课时间 0 2010 年年 6 6 月月 2 29 9 日授课班级高二二(1 1 )班授课内容《秦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1.播放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

2.简介秦腔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 700 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3.介绍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 年 2 月 21 日出生。

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 3 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还于 1988 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

在 80 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疏理结构 1、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并归纳大意:第一部分:通过
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三、研讨课文(一)第一部分研讨 1.读第一、二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2.思考讨论:请你找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⑴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⑵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⑶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补充简介:13 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二)研讨第二部分 1.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 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请你仔细朗读品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⑴点面结合。

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

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三)第三部分研讨 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不能。

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惟一的办法或出路。

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四)归纳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
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五)、总结艺术特色: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作业:结合我们从本课中学到的知识、得到的启示,写一段话,说明自己对秦腔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秦腔有了一种比较全面的认识。

并且学习的难易程度适中,大部分学生在自学环节里都可以根据所设问题筛选出一些重要信息,从而了解文化与地域的密切关系,理解作者对乡土风情的留连。

不足之处课堂氛围不够热烈,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