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名
第五回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让宝玉喝的茶是“千红一 窟”,饮的酒是“万艳同杯”。寓意贾家到后来“好一似 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整个红楼女儿 最后也就都没有好的结局:是“千红一哭”,“万艳同 悲”! 宝玉听完十二支曲后,警幻携宝玉入室。但闻一 缕幽香,竟不知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警幻笑道: “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 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 (群芳碎) 。”异卉,指奇 异的香草。宝林珠树,包含着三个人的名字:宝,指宝钗; 林,指林黛玉;珠,指“珍珠”。宝钗和黛玉都身带体香, “珍珠”后来更名为花袭人。“花袭人”,意花气袭人。 因而此树应是一种像薛宝钗、林黛玉、花袭人等那种本身 就带有香气的树 枫露茶---逢怒茶(第八回写贾宝玉在薛姨妈那儿喝酒喝醉 了,茜雪给他留着的让李嬷嬷给喝了的茶) 蜜青果---觅情果、密情果
太虚幻境。 巧设此境:令读者知道红楼的一切包括那情字, 本便如梦如幻;令读者明白,走进红楼便是走 进无常和梦幻。令读者明白,红楼的一切都是 定数;在此太虚幻境,显示了十二金钗及三大 丫环的定数。这是佛家所讲的因缘,道家所谓 的命数。结果大体相同,那就是家破人亡各奔腾。 作者安排这些定数总的原则,无论谁都要 走向 反面,以显示万法无常,令人看破一切都 是梦 幻,不更谋虚逐妄。如元春,安排你照宫闱,也 令你大梦归;让你明白‘须要退步抽身 早'。
大荒山,无稽崖----荒诞无稽 青埂峰———情根峰
葫芦庙。乃是葫芦妙也。一部红楼梦,开篇便告 诉读者,书中藏有葫芦妙。请看,开篇从姑苏写 起,藏“书”字;阊门,便是“藏闷”也。十里 街,乃“石里揭”,仁青巷,乃是“认清向”, 葫芦庙,乃是“葫芦妙”,这正是“石里认清葫 芦妙”,石里藏妙,正是以石喻真心自性也,真 心自性者,佛家最高境界,这是红楼梦第一大迷。 书中交待,与这葫芦庙相邻者,是甄士隐即“真 事隐”,其女乳名英莲即“汝名应连”,这正是 “汝名应连真是隐”。把名连起,便知隐的真是 何物了,这是红楼梦第二大迷。 葫芦庙,果然妙也。 葫芦庙---糊涂庙 十里街----势利街 仁清巷--人情巷 湖州-----胡诌 大如洲——大概如此
人 物
王贾薜史: 王家血史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开篇不久, 作者就绕了个弯子虚构了一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神 话,让空空道人看到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多年 的“石兄”的故事,那故事“朝代年纪,地舆邦国”都 “失落无考”,也“毫不干涉时世”。这是作者为了躲 避文字狱故意用“假语村言(贾雨村)”把“真事隐去 (甄士隐)”。这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 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 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 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冷) 留(刘)” ( 注:《广韵》:冷,难,音相近,可相 通。) ,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人 物
• 甄费,字士隐。他家的丫头娇杏,“偶因一回首,便 为人上人”,雨村发迹后成了他的夫人,后来又成为正 室夫人,实乃“侥幸”。士隐的女儿英莲,是甄家的掌 上明珠,元宵夜被佣人霍启抱去看灯,被拐子拐卖。从 此“祸起(霍启)”:房子被烧了,士隐出家了,英莲 长到十二三岁时被拐子卖给了冯渊,接着又被拐子卖给 了薛蟠,一女二卖,各不相让,薛蟠打死冯渊,贾雨村 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案子,冯渊永远“逢冤”。英莲被 薛蟠买去,成了薛蟠的侍妾后更名“香菱”,后来又被 夏金桂改名“秋菱”。用肃杀之秋易温润之香,完成了 判词里的“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的画境,走上了不可 避免的“真应(可)怜”的悲剧结局。连自己的女儿都 不能保护,英莲的父亲甄费“真(是)废(物)”。原 名英莲(应怜),后为香菱(相怜),最后是秋菱(求
江山中学
朱伟平
11年(上)
• “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红楼梦》中处处暗藏机关,饱含寓意, 不啻为考据迷们提供了最佳素材。 • 曹雪芹著《红楼梦》无处不用巧思,一切 描写从塑造人物出发,连给人物命名也不 放过。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 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 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 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 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 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细玩之,颇 有意趣。
贾雨村,在草庵睡着了,何意?是说,这假的故 事,到此无须再讲了。因为靠我假语村言即讲故 事,已经把你们从急流津中,引上了这觉迷渡口, 再讲那些骗人的故事还有何用?过不过此渡口到 彼岸,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告诉你:去罢,那 里是真如福地,胜此虚幻红楼百千万倍。别以为 那里啥也没有,那里有成了神仙的林妹妹。妙法 莲华经,父亲用羊鹿牛车作诱饵,骗自己的孩子 走出火宅,最后以大白牛车装载他们,奔向彼岸。 红楼梦和佛祖相比,二者手段虽殊,层次有别, 但目标却是一个,那就是: 以此大慈大悲心,引领世人渡迷津。 今生纵把嘴说破,也让赤子出红尘。
贾府阶梯式的五代男主人的姓名
贾家的第一代从“水”,寓“饮水思源”之意,隐 含了贾源、贾演有着不平凡的创业遭际。 贾家的第二代,取的都是双名,分别以“代”字排 行,为代化、代修、代善、代儒。这个“代”字表示承 袭先祖,开启后代,更新换代之意。以化、修、善、儒 名之,表明了积善修德,以教化风俗。 到了第三代,以“文”字偏旁排行,有贾敕、贾敬、 贾赦、贾政等,传达了诗礼传家,文治、文韬的意思。 接下来一代,则以“玉”字偏旁排行,有贾珍、贾 珠、贾环、贾琏等。这个偏旁透露了浓重的纨绔气息, 表明是享乐腐朽的一代,他们荒废了前人的文治武功, 养尊处优,平庸无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到了第五代,乃以“草”字头排行,有贾蓉、贾蔷、 贾芹、贾兰等。明明白白地暗示了贾家已经变成犹如路 边草芥的平民百姓。 综观贾府名讳,第三代到第四代的分化是十分明显 的,流露出作者“三代而衰”的历史观念。
贾宝玉则是寓意“假宝玉” ,因系女娲补 天时所剩下的一块顽石,无材补天,后来投胎凡 间,生在贾家,贾母、王夫人等视如掌上明珠、 心肝宝贝儿,一心要培养他成为贾氏门宗的“合 格接班人”。可是此儿“愚顽怕读文章”,“行 为偏僻性乖张”,“于国于家无望” 。对贵族 家庭光宗耀祖来说,它不是一块真的“宝玉”, 而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 是“天 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纨袴子弟。作者 向读者暗示了封建社会之天已是无材可补,新生 一代是封建阶级的叛逆,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代, 从贾宝玉身上,透露了作者初步的反封建的民主 主义思想。 或“嘉”宝玉,表明作者对宝玉持 赞扬态度。
知机县,急流津,觉迷渡口。 知机县:机何在?真心自性便是机。也告诉我们,走 进红楼梦,知道何为真心自性的机会现在眼前了,也 即开悟的机会出现了,这便叫'知机现'。 急流津:走进红楼,就是滚滚红尘现在眼前,便是急 流津,无一物可留得下,都是无常泡影;人生在这急 流津,绝不是坏事,是能破迷开悟的,是能知机的; 生成人,何其难也,人生一世,不能破迷开悟,便是 白来一回。 觉迷渡口,就是弃假归真之路,也就是本书之主题:' 不更谋虚逐妄'处;也告诉我们,作者这张口,说出的 故事,是令人觉迷的,是来度人的,所以才叫觉迷之 口、度人之口;红楼梦这本书,也便是觉迷之书,度 人之书了。
人 物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 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 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 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 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 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 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 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 某种暗示等等。
地
名
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藏‘大无情’三字。 大荒:大空也,也即真心自性。归此大荒,才叫开悟。 无稽:无者空也。上接大荒,下接情埂。 青埂:情埂也,情为门也,出世入世,都走此门。 如何才能到此大荒,也即开悟呢?情为道路,即情为埂也。一块 顽石,被茫茫渺渺携入红尘,放在情字中去泡去滚;到放下情字, 即空情,才找到门路;之后磨出了光明,得成圆觉,才最后归彼 大荒,即归得真心自性了。顽石,从大无情处,走进大有情中, 再归到大无情处,这是作者既定方针,所以,宝玉只有出家一个 结局。开篇说得明白:“走一遭”,当然还得回来。 这‘大无情’ 一旦说破,只怕读者心寒,接受不了。但红楼 梦由情而起文[晴雯],到情空结束[悬梁自尽秦可卿],告诉 我们情是必需清的,因为罪孽总因情;也告诉我们情是可清的, 如何来清?一个空字便可了解了,也即放下一个情字。 说好说,做难做,这岂是嘴上功夫?
悼红轩。 曹雪芹在这里,历十年苦心,删改红楼梦。这悼红二字, 表明在雪芹这里,经历过那红楼生活,且红已死矣;一 个悼字,置红于死地,人已悟矣。据书中说,原有一记, 后又有所增加。空空道人,把石头原记抄了,并传了; 如今这空空,把石头记原本和这后增加的部分都抄了, 又去传这全本红楼梦。至那繁华昌盛地方,遍寻了一番, 所遇不是建功立业之人,即系糊口谋衣之辈,哪有闲情 去和石头饶舌?恰遇到贾雨村,印证‘这事我已亲见尽 知,你这抄录尚无差错’,并指个明路给空空,到悼红 轩去找曹雪芹,托他传去。这表明曹雪芹和那写石头记 的和尚,同一善心,皆在救世,可谓志同道合了;也表 明曹雪芹不是那建功立业之人,也不是那糊口谋衣之辈。 雪芹住此悼红轩,批阅红楼梦十载,使石头记全书得以 传世,真是大大功德。
贾政、贾敬,为荣宁二府的头面人物,乃“假正经”之意。 贾政是贾府的“家长”,是贾家的形象,他那伪道学的言 行正是封建没落贵族家庭的真实写照。是整天一本正经, 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他说话做事,一副道学家的口气。 比如林黛玉初到贾府去拜见他时,他却偏去“斋戒”。治 家无能,导致贾家一败涂地;教子无方,只好用打骂解决 问题,从来不知鼓励,死板、苛刻、不苟言笑,时时以严 父形象出现。宝玉不好也就罢了,好了也不说一句好。还 动辄“叉出去”“该打”“更不好了”。就是这样一个正 统封建礼教的化身,却偏偏喜欢恶俗不堪的赵姨娘,还居 然养了个一肚子坏水,刁险阴损、龌龊不堪的环儿。真正 是一个“假正经”!为官也很失败,外放江西粮道作了地 方官,以清官自居,反而被属下胥吏玩于股掌之间,弄得 声名狼藉。再看他身边的那些清客相公,不是专门“沾光 (詹光)”的,就是“善于骗人(单聘人)”的,或者是 “不顾羞耻(卜固修)”的,他手下管库房的总管则是个 “无星戥”(吴新登),库房还能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