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
改引、化引:把原作略加改动,或只取一句
话中最主要的几个字。 例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滕王阁序》) (《后汉书· 冯异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 桑榆。”) 例2: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韩愈 《送孟东野序》)(“荒唐之辞”引自《庄 子· 天下》,原文作“荒唐之言”。)
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
③避冒犯。对人用敬词,对己用谦词,都有
不敢冒犯的意思。例如:不才明主弃,多病 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表面 上尊唐明皇为“明主”,自谦为“不才”, 而着一“弃”字,则言外之意就是“不才” 实有“才”,“ 明主”并不“明”。) 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原名启蛰(冬眠),汉代 避景帝刘启讳改。岁首的月份叫正月,秦避 始皇赢政讳改称端月。司马迁的“同子参乘, 袁丝变色”也属这一类。赵谈与其父司马谈 同名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 (枚乘《七发》)
五、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
“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 应、补充。也就是说,在结构相同 或相近的两个并列词组或句子中, 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隐含、互相 渗透、互相补充,这种修辞就叫 “互文”。
③博喻。就是连续用很多比喻句来说明同一
事物,其中也有明喻、暗喻之分。例1:有如 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 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七个比喻连用))
三、代称。概念P879 1。修辞效果: ①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2。代称的分类: ①用事物的性状、特征或标志来 指代该事物。例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 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是老人和小孩的 特征,借来指代老人和小孩。)例2:为肥甘不足 于口欤?轻暖不足于体欤?(孟子《齐桓晋文之 事》)(“肥甘”代美味食物,“ 轻暖”代高贵的 衣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
括“错互用文”,即为避免 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 里
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骆宾王《为李敬
业讨武曌檄》)暗引
③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明引:说明出处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孟子· 梁惠王》)(引《诗经》,是明引。) 暗引:不说明出处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 (“商旅不行”引自《易经· 复卦》,未说明出处, 是暗引。)
地点作为人的代称。例如:睢园绿竹,气凌 彭泽之尊;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彭泽”代陶渊明,“临川”代谢灵运。) ⑦以官代人。例如:骠骑发迹于祁连。(杨 雄《解嘲》)(“骠骑”指骠骑将军霍去 病。)
四、并提
概念P881
它的特点是:让相同的成分并列在
一起
耳目聪明——耳聪目明(《后汉
书· 华佗传》) 发皇耳目 ——发耳皇目 (枚乘 《七发》)
④适宜交际辞令。
例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
吴。(《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九、省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
做“省略”。省略本是语法问题,但有时也 与修辞有关。省略的种类有: ①省略主语。 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兼语④省略“曰” 字。
实外廄。(李斯《谏逐客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 王阁序》
成语中,互文(包括后者)
式语义结构的相当多见。
南来北往 朝鱼暮肉 道听途说 鬻儿卖女 铜墙铁壁
六、夸饰。夸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夸饰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夸张。但夸饰不是言过其实,而是 一种极度形容语,能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例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泰山在古人眼里是很高 的山,也就代表着最重要的东西;鸿毛当然就是价 值很小、很轻微的东西。) 例2: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史 记﹒鸿门宴》)(极言樊哙愤怒的神态,并非真的 头发竖了起来。)
④用工具代本体。例如:沛公不胜杯杓,不
能辞。(《史记﹒鸿门宴》)(“杯杓”本 是酒杯,这里指代酒。) ⑤用具体代抽象。 例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 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音乐”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于是古 人就用音乐器材“丝竹”来作为“音乐”的 代称。)
⑥以地代人。古文中常见的一种是以做官的
七、倒置
倒置是临时性地颠倒有关词语在
句子中的相互位置,从而造成非 正常的词语组合现象,意在以奇 取胜。韵文中的倒置往往还为了 满足平仄与押韵的需要。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
枝。(杜甫《秋兴八首》)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 《柳州罗池庙碑》)
总起来说,倒置并不是一种规
则的语言现象,也不是一种值 得肯定的修辞方式。
②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 观点。 例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 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 之。(司马迁《报任安书》)(引用历史人物、故 事)明引 例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 情》)(“尘暗旧貂裘”是引用苏秦游说秦国的故 事。) 暗引
八、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
婉转一些,叫做“委婉语”。其修辞效果是: ①避粗俗。例如: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汉书﹒玄成传》)(“便利”是大小便 的委婉说法。) ②避忌讳。例如:一旦山陵 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 后》)(“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说法, 除避忌讳外,还有尊敬之意。)
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
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 的修辞方式叫“引用”。引用的目的是为了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1。修辞效 果: 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②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
①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 于书本的熟语、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1: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 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 臾》) 例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 三声泪沾裳。”(《水经注· 巫峡》)(引用 歌谣)
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①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②使表达 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 ① 明喻。明喻一般都用“犹”“若”“如”等 词语加以表明,很容易辨别。例如:以若所 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
﹒梁惠王上》)(“犹”,好像,好比。)
②隐喻。隐喻不用“譬喻”等字眼,也没有 “犹”“若”“如”等比喻词,而是直接表述,我 们阅读时都要把它当做比喻来看待,才能真正理解 作者的本意。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史记﹒鸿门宴》)(“刀俎”喻项羽 一方,“鱼肉”喻刘邦一方,形象化地说明了敌强 我弱的形势。)例2:曹公,豺虎也。(《资治通 鉴﹒赤壁之战》)(判断句,谓语部分为比喻。曹 操就像豺虎一样。)
②用泛称代特称。
例1: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
上》)(“晋国”原本包括战国初期的韩、 魏、赵三国,但在后来,“晋国”成为特称, 专指魏国。)
③用特称代泛称。例1:凌阳侯之泛滥兮,忽
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阳侯” 本是古传说中的水神,此处代称波浪。)例2: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大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 里泛指有优秀传统的古诗。) 例3、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