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一类中学:贵族和大 资产阶级子弟,以古典 学科为主,为升大学做 准备 – 第二类中学:为中产阶 级子弟开设,大量开设 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培 养商业,法律,医学专 业人才 – 第三类中学:为平民而 设,强调实用科学,培 养普通职业劳动者
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新大学运动 背景:19世纪的英国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但牛津, 剑桥仍有传统保守理念 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标志: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 影响:一些大学纷纷涌现,多为民办性质,注重工业,科学 领域。 不同:主要开设经济学,工程学,数学,现代语和历史,法 律等方面领域,体现于社会接轨。 意义: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使自然科 学开始正式步入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大门。 总结:大学推广运动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 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的运动。加强大学与社会 的联系,使更多中下层民众受到高等教育,伦敦大学,牛津 大学,剑桥大学在运动发挥了主要作用
高等教育 创 始 于 牛 津 大 学 , 各 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 类大学的创建,重视 动 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
17-18世纪
19世纪
主 要 教 育 思 想
培根:归纳说,科 斯宾塞:教育的目 学教育,知识就是 的是为完备生活做 力量 准备,按人类生活 分化课程,提出教 学原则和方法
洛克:“白板论”, 赫胥黎:对传统教 教育对个人和社会 育的批判,科学教 作用巨大,绅士教 育与自由教育(重 育,道德观念,德 视科学与人文的平 行重于学问,学问 衡) 内容为实用知识
17~20世纪初英国的 教育发展概况
第九小组
主讲人:张原敏
一、17~18世纪英国的教育发展概况
(一)初等教育
– 由于英国不注重教育的发展,整个教育的发展 水平较为落后。这一时期主要以慈善学校为主, 称为免费学校、贫尔学校、乞儿学校、和流动 学校等。 – 洛克所创办的工作学校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
– 也有一些私立的收费学校。多为新兴资产阶级 贵族子弟所设,目的是升学。
– 英国的中等教育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所 以,教育对象以富家子弟为主。
在学校形式上,主要是以私立的文法学校和公学为主, 采取寄宿制。 – 公学是这一时期教育的一种首倡。公学并非公立学校 的简称。英国的公学是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而言 的。 – 公学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一般 公职人员,其学生是在公共场合接受教育。在整个英 国教育史上,公学以其高质量的教学而闻名。曾为英 国社会培养了许多社会精英。因此,公学教育总以天 才教育相标榜,被誉为绅士的摇篮。
中等教育发展概况
• 背景
–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 展,英国中等教育长期 坚持的古典传统在19世 纪受到很大挑战。 – 在坚持古典教育的同时, 这一时期的英国中等教 育开始逐步引入符合社 会。同时,从管理体制 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 使传统的文法学校和公 学更好地融入英国的教 育管理体制。
• 学校形式
A、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 斯宾塞于1861年出版 《教育论》一书,集中讨 论了教育问题。总体上, 他的教育思想包括知识论 和教学原则。
• 第一、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知识观
– 斯宾塞认为在人类所有的知识中,只有科学知识最有 价值。这种认知主要来自于她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 关于教育目的,斯宾塞认为教育是要为人类的“完满 生活做准备”。 – 科学知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B、赫胥黎的教育思想
• 赫胥黎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 他对当时英国教育状况的批评基 础之上的。他认为英国大部分学 校和所有大学所提供的教育,仅 仅是一种狭窄的、片面的和实质 上无数教养的教育。从某种程度 上,这是一批判的基础上, 赫胥黎认为学校教育应充分吸收 自然科学的知识,将科学教育纳 入到学校教育的范畴之内加以考 虑。
四、斯宾塞和赫胥黎的教育思想
斯宾赛
• 斯宾塞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 教育家,是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科学 知识体系对英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赫胥黎
• 19世纪著名生物学家,诗人,毕业于牛津大学,他的代 表作是《进化论与伦理学》。 • 名言:Try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 (1)科学对社会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 • (2)在个人的能力、道德和宗教训练方面,科学 • 知识也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 第二、教学原则
– 斯宾塞认为,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 (2)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安排必须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 保持一致;
–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上,文法学校和公学都实行五年的 学习制度。教育内容以古典语言的学习为主,同时为 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注重体育和军事教育, 以养成绅士风度。
–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文法学校和公学一味的对古 典内容的强调受到了来自自然科学发展的冲击,一些 自然科学出现,使文法学校和公学的教育内容大大滞 后于社会学科的发展,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猛烈批 评,迫使文法学校和公学做出极大的改革。
在科学教育的具体内容上,赫胥黎认为应包含三 个方面的内容。
– (1)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地理学、植物学、物 理学、化学、人体生理学); – (2)道德理论、政治和社会理论基础知识方面的教 育; – (3)历史教育,尤其是英国历史的教育。
关于科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赫胥黎提出应从以 下四方面拙手进行。
(四)培根的教育思想
• 培根是17世纪英国重要的哲学 家,以提倡自然科学和科学教 育而著称。它被誉为是“整个 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开辟了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道 路。 • 他在《新工具》中提出“知识 就是力量”的观点。他认为知 识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驾驭 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伟 大力量,而且还是人类改造社 会的重要力量。
– 尽管如此,公学和文法学校仍然以古典色彩留名于教 育史册。
(三)高等教育
– 这一时期,英国的高等教育没有多大的起色,仍以牛 津和剑桥为典型。在教育内容上尽管吸收了一些新的 学科如自然科学等进入教育领域,但仍以古典学科为 其特点。
– 总体上讲,这一时期英国的教育仍然沿袭旧制,如国 家采取放任政策、教会渗透教育、首先双轨制、通行 初等慈善教育等。当然,也有一些时代的新变化的出 现,但这种变化的力度却是十分的微小。
– (1)要恰当的选择理论; – (2)要注重实际的教学; – (3)要训练一些有实际经验的教师; – (4)要安排充裕的时间。
总结:赫胥黎的思想五一叫斯宾塞的极端科学 教育思想更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性。这种思想也为扭 转当时教育一味追求科学而否认人文教育的弊端发 挥了重要作用。
17-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教育的比较
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 背景
– 19世纪上半期基本是18 世纪初等教育的延续。 – 19世纪后半期,工人阶 级开始逐步提出了教育 的呼声,同时,英国政 府也开始加大了对初等 教育的关注与管理。 – 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 法》这也标志着初等教 育开始纳入英国国家教 育体制之内。
• 导生制
– 贝尔——兰卡斯特制(19 世纪上半期,是为解决 当时初等教育资源短缺 问题。) – 结果:不可避免降低了 教育教学的质量。 • 初等教育法规 – 1833年颁布的《工厂法》 – 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 育法》(《福斯特法 案》——英国初等教育 的教育史上第一部法 律。)
– 在方法论上,他提出实行归纳法,这是立足于经验的 一种研究方法;在教育内容上,起草了百科全书式的 科学大纲,几乎包括了科学知识以及新技术的各个方 面,取消了宗教学科;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教师应注 重启发、示范和直观演示等,认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 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个 性特长。
• 变化
– 宏观上 – 国家加强了对教 育的干预和控制
三、国家加强对教育的干预和控制
• 原因 • 具体表现形式
– 1.通过个拨款干预教 – 根本原因:通过国家 育的发展。 对教育的干预,可以 – 2.通过设立教育主管 使社会下层民众的子 女获得一定的教育。 机构,来干预教育。 (英国历史上第一 – 客观原因:1.通过18 政府教育管理机 世纪的发展,英国工 构。) 人阶级逐渐成熟,在 教育上提出了要求。 自身改善地位。 – 2.当时英国社会的一 些开明人士也认识到, 普遍的国民教育对英 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
– 在《新大西岛》中,培根提出创建所罗门宫。这实际 上是一种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
– 培根对经验和感觉的强调,一方面从方法论上取得了 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为科学崛起提供了基础和条 件。后来科学教育的盛行可以说培根功不可没。这也 是他的历史功绩和贡献所在。
二、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概况
• 背景
– 英国社会在18世 纪工业革命大发 展的基础上,开 始从自由资本主 义向垄断资本主 义转型。对英国 的社会 带来了极 大的冲击。
17-18世纪 19世纪
综述
沿 袭 旧 制 , 新 思 想 传 国家干预教育 播
教 育 概 况
初等教育 国 教 会 掌 管 , 非 国 教 导生制盛行,《工厂法》 会 的 慈 善 学 校 , 主 要 的影响,普及义务教育, 对 象 是 贫 民 儿 童 , 内 颁布《初等教育法》 容简单 中等教育 文 法 学 校 和 工 学 , 主 依靠捐助办文法学校和公 要对象是富家子弟 学
– 总起来讲,初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教育内容 十分简单,以宗教和阅读为主,不注重计算方面的教 育。教师多有手工业者、教堂人员、军人和老人为主。 教师地位很低。教育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 – 英国当时的初等教育可以说是当时欧洲发展水平最低 的初级教育。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
(二)中等教育
• • • •
(3)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遵循从实验到推理的过程; (4)教学应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5)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 (6)重视实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