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四章-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对公众同一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共关系人员 认识到了解新的信息和时尚潮流的重要性。
从众心理
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 知觉、判断、认知和行动上常常表现出和群体中 的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一方面人们希望自己符 合社会与群体的要求,以免被指为异类;另一方 面人们追求时尚,社会本身又具有多元性和不确 定性,而大多数人对个性 的把握趋于模糊,所以, 人们在行为上注意模仿大 众传媒提供的对象。
行动公众
外部公众
个体公众
顺意公众
主要公众
案例 链接
• [思考 ]一家自行车厂在一段时间内生产了一批一万辆 油漆质量不过关的自行车,但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 ,一 万辆车早已售完。据技术人员估计,这批现在看上去全 都 完美无缺 的自行车,在几个月后将会出现油漆剥落 的现象。这就是说,这一万名买主已遇到了一个共同的 问题—车辆油漆在数月后剥落,但他们现在都还未意识 到这一问题的存在。这一万名买主构成公关部的 ( )公众。
益要求的公众。组织应积极沟通,满足其要求,控制公众舆论态势。
行动公众:知晓公众发展的结果。公众不仅意识到组织对自身的 影响和作用,而且采取了行动,形成了对组织的影响和作用。他 们迫使组织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是组织公关实务必须重视的工 作对象。
现实中,公众并不纯粹属于哪个类型, 而是承担多种角色(图4-1)。
心理学家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表现出 的特点(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灵敏性、情绪兴 奋性、内向或外向性、可塑性等)的不同程度的 结合,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不可压制型)、 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和抑郁质 (弱型)。
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任何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
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气质的特点一般通过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显示出来。气质对于人的实 践பைடு நூலகம்为有一定的影响。
公众与组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互动性,组织发展现
状制约着他们共同利益的实现、需求的满足等;他们的观
点、态度和行为则实际或潜在地影响着组织的成败。
• (四)多样性
•
公众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具有严
密组织结构的团体或组织;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从事不
同的职业,公众对组织的态度或行为也具多样性。
2、公众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2)群众和大众
群众一指 “居民的大多数”,同“人民”; 二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 众”、“干部”与“群众”的区别。
大众是普遍的代名词,指众多的人,泛指民众、 群众,由若干个体构成的整体。 (3)受众
受众分为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公众特指积 极受众,即那些被共同利益或共同关心的问题联 结在一起的个人或群体。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
第
第二节 公关公众的心理研究
四
第三节 公关公众的分析和确定
章
第四节 不同公众关系的管理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
一、公众的涵义及相关概念
1、公众的基本含义
公众一词来源于英文“Public”,指(特定的) 人群,又称为“公关公众”。
公共关系中的公众 公众是指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并与社会 组织的运行发生一定关系的个人、组织或社会群 体,是公共关系主体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公关 公众与特定组织的职能和任务相关。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二、公众的特征
同质性
2
客观性 1
特征
3 相关性
多变性 5
4 多样性
• (一)客观性
•
公众作为社会组织传播交流信息的对象,是客观存在
且不以组织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 (二)同质性
•
公关公众的同质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或者是面临共同的
利益,或者是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兴趣。
• (三)相关性
•
企业与24种公众相联系
股 东雇 员顾 客社 区政 府工 会 竞争者 新闻界 批发商 代理商 经销商 公务员
学
校
劳
工
消费者
工业界
宗 团
教 体
慈 机
善 构
金 融 政 治 一 般 同 业 原料 公共服 机 构 团 体 公 众 团 体 供应商 务团体
第二节 公关公众的心理研究
对于社会组织来讲,公众关系的建 立和维持最终取决于组织对公关公众 心理需求的把握程度,这将直接关系 到公关活动的成败。因此,了解公众 的需要,分析公众的心理需求便成为 公共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变化心理
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个人社会角色的多样 化必然导致公众心理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生活。 加上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在确认安全的情况 下会愿意尝试新的事物。组织应根据公众心理变 化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调整公共关系工作战略。
社会组织应根据公众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及 时调整公共关系工作战略,以适应公众的变化。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
2、公众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公民和人民
公民是具有一定国家的国籍,依据法律规定 享有政治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人民指的是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公民是法律概念,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 是政治概念不包括依法被剥削政治权利的人和敌 对分子。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
• (五)多变性
•
一方面公众自身社会角色不断变化;另一方面,组织
自身的变化也导致工作对象所处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三、公众的分类
(一)根据公众与组织之间是否具有隶属关系分类
• 1.内部公众
•
指组织内部各部门成员组成的团体,包括股东、
管理、技术、生产、销售人员等。广义上,包括员
工家属。
• 2.外部公众
• 错觉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 状错觉、方向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 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长短错觉:米勒——莱尔错觉
大小错觉
形状错觉
弗莱赛尔螺旋错觉
一、公关公众的个体心理
性格
气质
个体心理 特征
能力
气质
指某些心理活动(认识、情感)发生
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 动力特征。
非公众:指那些对组织不感兴趣,也不会对组织产生任何影响的公众。
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无关公众。
公
潜在公众:由于潜在的公共关系问题而形成的潜在公众。组织应 予以积极引导,使潜在公众向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方向转化,成为
众
现实公众。
分
类
知晓公众:是潜在公众的现实表现,指那些已经明确知道自己所面临
的问题与某个组织有关,并开始搜集信息,准备向责任组织提出相关权
心理定势是指一定条件下,由人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公众对某一对象产生共 同的心理状态和一致的行为倾向。
心理定势使人们不自觉地按照长期形成 的固定方式去感知、记忆事物,思考和解 决问题。心理定势一方面帮助人们正确认 识事物;另一方面对人们的认识造成障碍。
“心理定势”实验
前苏联心理学家曾 做过一个关于“心理定 势”的实验:研究者向 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 出同样一张照片,但在 出示照相片前,向第一 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 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对 第二组的学生却说:这 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
公众知觉
•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 2、知觉的选择性 • (1)客观原因:事物特征明显,与众不同,引人注目。 • (2)主观原因:个性、兴趣、经验、知识、身份、价值
观、信仰等因素。 • 试比较以下该图:
错觉:
• 含义: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 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
指组织外部的各种力量,他们对组织的生存与
发展有着现实或潜在影响力,包括消费者公众、媒
体公众、政府公众、社区公众、行业公众等。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三、公众的分类 (二)根据公众对组织的认知程度分类
无关 公众
临时性 公众
周期性 公众
稳定性 公众
对组织无任 何认知的个 人或团体, 与组织互不 影响。
由于一些临时 性的事件、活 动而聚集起来 的公众,比如 运动会、展览 会的观众,火 车晚点滞留的 顾客等。
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 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 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 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 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 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 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 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二、公关公众的群体心理
(二)公众群体心理倾向
攀比心理
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选择、确 定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这显示了人们追求 高层需求的愿望。与自己相当的人攀比, 会产生满足感;与自己理想中的人攀比会 让人感受到差距,产生努力的冲动。这就 要求公共关系人员在开展公共关 系工作时注意将公众往组织需要 的理念上引导。
二、公关公众的群体心理
(二)公众群体心理倾向
性格
指人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 式,它体现了个人的全部品质和特点,包括怎样 影响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以及个人可被认识的内 在和外显的品质全貌。性格是由后天的生活以及 个人的实践长期塑造而成的。已形成的性格具有 相对稳定性。性格和公众的关系及其密切,它不 仅可以用来解释公众现在的行为,还可以预测公 众未来的行动。性格又具有可变性,客观环境的 变化和主观调节也会使其产生变化。
按一定规律和 周期出现的公 众,如逢节假 日出现的游客 和顾客、招生 时节的考生和 家长等。出现 具有规律性。
受偏好、需求、 习惯的影响, 活跃在组织视 野内,组织往 往采取优惠政 策和特殊的保 证措施。如经 常去某商场购 物的顾客。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三、公众的分类
(三)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分类
1
2
3
主要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