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二 赏析句子(2016·浙江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来人二首(其一)[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这首诗中的画线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是关于北宋亡国的感悟诗,作者通过石马、铜驼、旧京女等意象,表达了一种沧桑悲凉的心境。
大意如下:一提起东都汴梁的事来,人们便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本题有以下突破口: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
本题的突破口是对偶与拟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用了对偶(对仗)的修辞;“泣”赋予铜驼人的情感,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
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
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
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的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融。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1分)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分)一、解答赏析句子题的“3步骤”(针对“短板一”)步骤1:确定赏析角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
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
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
如涉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
步骤2:结合诗句分析分析就是把你赏析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步骤3:点明表达效果一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二、分析句子表达效果“3角度”(针对“短板二”)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2.表达技巧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
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
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1.赏析句子的写景艺术这类题,有的题干中明确要求赏析写景艺术,有的虽无要求,但所给句子是个写景句。
对于这类题,赏析时注意:(1)赏析角度写景艺术的赏析角度较窄,从表达方式角度看,主要是描写艺术,兼及一些与写景有关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常见的角度有:①描写角度与层次: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②感官角度: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等入手。
③描写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与细节描写。
④其他手法,如反衬、融情于景,一些修辞手法等。
(2)效果分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写景艺术的阐释。
如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动”何为“静”,“动”“静”如何结合。
二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分析时要扣住手法自身效果,主要是在诗歌中的效果。
写景的艺术效果无非是以下几点:①对景物自身的效果,如使景物生动形象;②造境,营造了什么意境,渲染了什么氛围,扩大了什么意境等;③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为抒发什么情感做铺垫。
2.赏析句子的抒情艺术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对抒情艺术(手法)的赏析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赏析的对象有时是全篇,但更多的是一两个句子(或某联、或上阕、或下阕),题干一般带有“请赏析××××的抒情艺术(手法)”或“××××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等要求。
答这类题,一般是由“所用的抒情艺术(手法)+所要抒发的情感”构成,关键是对所用抒情艺术(手法)的准确判断。
而抒情艺术无非两种,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寓理)、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抒怀)、用典抒情等。
从近年考查的手法来看,抒情艺术(手法)更多的是结合句子的内容及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判断,如句子本身是人物描写,则要从描写的手法(语言、动作、细节等)入手;如句子内容是议论说理,则可能是以理写情。
总之,一定要读懂内容,切实从诗歌自身内容与关系上判断,而不是先入为主或者只想着那几个最常用的抒情手法。
[专项练]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赏析“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关注两点:①诗句使用的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结构特点、景与情的关系等。
②相关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及表达效果等。
【答案】这两句对仗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
(3分)作者描绘如此明丽的秋景,自问自答,委婉地表达了对祐之千里独行的宽慰。
(3分)[或:运用了①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
“晚山”对“秋水”,“翠”对“明”。
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3分)②以景结情。
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3分)]【诗歌鉴赏】本词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
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使人不觉哀伤。
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
本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词的后两句以景结情,回答了前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枕上偶成陆游放臣不复望修门【注】,身寄江头黄叶村。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河潼形胜宁终弃,周汉规模要细论。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
【注】修门:楚国郢都城门的名称,这里借指南宋都城临安。
2.这首诗首联中“身寄江头黄叶村”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首先应分析首联的内容,首联交代了诗人被贬之后的住处及季节(秋季);其次应分析首联与其他诗句的联系,尾联中的“云际雁”“南来”与首联中的季节(秋季)相呼应;最后分析首联与诗歌思想情感的联系,首联营造了凄苦孤愁的氛围,而全诗都是在表达这种情感。
【答案】①点出了诗人被贬官后的寄身之处;②“黄叶”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云际雁”埋下伏笔;③为全诗奠定了凄苦孤愁的情感基调。
(每点2分)【诗歌鉴赏】首联中第一句“放臣不复望修门”,起句突兀,表达愤然不平之情。
既然“不复望修门”,那么此身何以寄托?这不寻常的起句,如高山落石,势不可遏,所以接着便顶上一句:那江畔遍地黄叶的村庄便是我的托身之所。
“黄叶村”,既点出寄身之处,也于景色之中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雁埋下伏笔。
颔联说长时间没有酒喝如同渴之思水一样。
又闻疏雨声声,听来犹如把壶沥酒,故曰“喜闻”。
不过,尽管沉沉白昼,无酒消愁,但在睡梦之中还是尽可驰骋奇想的,可是一梦醒来,依旧是昏灯一盏,愁绪满怀。
此联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深秋雨夜的情景,在梦中可以驰骋想象,夙愿得展;但醒来之后,依旧只有昏黄的孤灯为伴,这里写出了诗人心头的孤寂和愁闷,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颈联的意思是,像黄河、潼关那样的形胜之地,难道就忍心这么永远地放弃了吗?要知道周汉两代都是以河潼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统一海内的。
朝廷对周、汉立国的规模不是应该细加思索吗?颈联便是颔联“愁”字的延伸,妙在不再说“愁”,而是拓开一层,提出自己对时局的主张,立意颇为高远。
尾联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云际雁”,大雁尚且能够北归,自己何时才能看到收复中原、北伐成功呢?这里在人不如雁的强烈对比中抒写了难忘国事的悲怆之情。
此联紧接上联,接得不即不离。
不即,因为宕开一笔,不说朝政,转言自己;不再议论,转而即景抒情。
然而万变又不离其宗,秋冬之际,北雁南飞,这与首联“黄叶村”遥相呼应,意境和谐。
而“自恨”云云,也正是出于对恢复中原的关切之情。
如此结尾,不仅完满地收束全诗,更把那报国无门的悲怆之情抒写得悠悠难尽,扣人心弦。
这首诗先叙事,再议论,最后即景抒情,一气呵成,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洁品质。
[综合练]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导学号:20332026】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①[宋]范成大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
寥落桑榆④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