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公元 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

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

(5 分)10.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

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

(6 分)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

(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

(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

(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

“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

“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

(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

“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

(6 分。

每点 3 分)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当年他与李白也是在洛阳相识。

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9.请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

(6分)10.本诗尾句“诗成吟咏转凄凉”,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都有哪些“凄凉”之情。

(5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解答】(1)“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作者引用了《诗经•棠棣》的典故:“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作者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述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诗句中的“棣萼”采用借喻的手法,除了指花,像早就谢了的棠棣花的兄弟,写出了时光流逝,而诗人与兄弟亲友分别,表达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这里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使诗句更有感染力。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运用借代手法,“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故乡洛阳在安史之乱中已经物是人非,抒发出对国家局势动荡和物是人非时的悲哀,以及眷恋故乡的感情;“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表达出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看出有着有志不得伸的落寞失意。

答案:(1)借喻。

棣萼喻指兄弟,表面上诗人是讲两种花,实际是由眼前的梅花欲开,联想到像早就谢了的棠棣花的兄弟朋友。

用典,用《诗经•小雅•棠棣》中的词句,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借景抒情(触物伤怀),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己久的兄弟。

(2)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的落寞失意之情;对国家局势动荡和故乡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对兄弟朋友思念的悲戚之情。

译文: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

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赏析:“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

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

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

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

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

铜驼,指的是铜驼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

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

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

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

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

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

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

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

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

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

(棠棣,有人以为就是郁李,以上为郁李花。

)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聚蚊谣刘禹锡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注】唐元和年间,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被贬谪朗州。

利觜:尖利的嘴。

丹鸟:萤火虫的异名。

(1)诗歌前八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蚊子”这一形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把握诗句的表达效果,要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句含义,分析结构和内容上的特点。

【解答】(1)“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伺暗”、“喜昏黑”,写出其偷偷摸摸、鬼鬼祟祟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嘈然歘起”,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

“利觜迎人”,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

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写出了腐败官僚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

(2)“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前一句与“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夏去秋来,这是季节推移,谁也无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必然灭亡;后一句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形成对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伤”的蚊子,这时都要被吃掉了;通过这样照应、对比,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以及诗人在身处逆境中能够不因一时的挫折而颓丧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答案:(1)用蚊子比喻腐朽官僚。

“伺暗”、“喜昏黑”,表现其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阴贼本性。

“嘈然歘起”,刻画其特别善于聚众起哄,造谣惑众的特点。

“利觜迎人”,表现其心地歹毒的特性。

(2)“清商一来秋日晓”与前文“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羞尔微形饲丹鸟”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了“飞蚊”的可悲、可耻的下场;用词精巧,情感强烈,“清商一来”“羞尔微形”等,强烈表现出诗人对“飞蚊”的鄙视以及乐观豪爽的精神气度。

译文夏夜沉沉,清静的堂屋门窗大开,飞蚊趁着黑暗,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喧闹声突然而来,起初听了吃惊,像是隆隆的雷声从南山传来一样。

蚊子喜欢在昏暗的夜里嗡嗡地鼓翅飞舞,糊涂人分辨不清,聪明人也感到迷惘。

在露水下滴、月上中天的夏夜,尖嘴叮人,难于觉察提防。

虽然我有七尺之躯,你蚊子小如芒刺,但是我寡你众,所以你能把我伤。

天生蚊子有一定时节,我不可阻遏,为了避开你的叮刺,我只好躲进蚊帐。

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赏析:诗歌前八句集中笔墨写蚊子的特性,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