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设计说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因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

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

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了了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对比分析。

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字分析和对比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

2.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总量和人均量的关系,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树立忧患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消费观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1.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资源的重要关系。

2.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3.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及其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4.运用资料、数据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对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

2.对地大物博的正确剖析。

3.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练习法;对比和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制作相应课件、地图册、教材图片、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这些自然资源与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在数量上有何特征?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对待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讲授新课】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复习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学生回答】回忆小组竞赛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取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自然资源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学生活动】读图3.1 并分析、概括,小组讨论【学生竟答】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教师补充】还有气候资源。

自然资源还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提问】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属于可再生在原。

例如:水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

水资源、气候资源可以循环再现,土地资源可以重复使用,生物资源可以不断的生长繁殖。

所以都是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可能再产生,或使用后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资源。

煤、石油、矿石等矿产资源形成周期很长,在人类历史时期使用完以后就无法再生,所以是非可再生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案,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承转】自然资源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总结: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教师展示课件】生活离不开资源【板书】一.自然资源与我们【承转】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那么,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呢?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65-66 内容并小组讨论,竞赛回答【教师小结】对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对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使用【学生活动】完成P66 活动2 【教师小结】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污染、断流——不可利用一或没有可利用的--取之尽,用之竭。

土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生产力下降,消失——取之尽,用之竭。

【承转】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度,那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怎样?“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值” “中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中的位次” 【教师提问】请找出资源人均不足的原因?【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竞争回答【教师总结、板书】人口的继续增长,人口总量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资源利用不当,破坏和浪费资源等【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承转】那么,你们怎样认识“地大物博”这个常用的形容词?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略【教师小结、课件演示】我们既要看到我国资源的优势,也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相对短缺。

同时,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另一方面,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将持续增长。

再加上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突出,导致破坏和浪费严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问题的严峻性。

所以,我们既要为我国丰富的资源而自豪,也要看到资源的危机,树立危机意识,更好地、合理的利用、节约、保护资源。

【提问】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学生活动】完成课件中的倡议书。

可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作为正方和反方,针对倡议书的内容答辩。

【设计意图】答辩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材料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达到思维对话的目的。

通过答辩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使我国自然资源数量上的特征。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们要正确看待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我觉得人均占有量的现实意义更大。

所以我们要反思我们以前的行为,正确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做出我们的贡献。

板书设计: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自然资源与我们1.自然资源及分类2 •禾I」用中注意的问题3•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 •基本国情2 •资源现状3 •评价我国资源现状课后反思:本节课力求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尽可能体现《标准》的要求,注重图导,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学生互动,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由于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的差异,小组成员间的差异很大,因而个别同学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还需教师在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学习效果评估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组是()A. 森林水稻煤B.耕地淡水铁矿石C.石油闪电工矿用地D.野生动物草地噪声2. 对于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正确的是()A. 节约利用,综合利用B.寻找新的代替品C.保护和促进更新D.极大限度地加以利用3. 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 水能B.核能C.磷虾D.针叶林4. 图3.1 —4漫画反映了我国某项国情基本特征,你认为正确的是A.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B.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C. 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5. 我国自然资源最基本的特征是()A. 总量丰富,所以人均占有量多B. 总量不多,所以人均占有量少C. 自然资源大国,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前列D. 总量丰富,但因人口特别多,人均占有量就很少6. 我国下列资源中居世界第六位的是()A.领土面积B.耕地面积C.森林总面积D.矿产资源储量总值7. 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A.1 / 2B.1 / 3C.1 / 4D.1 / 58. 下列对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土地面积扩大,居世界第二位B. 森林面积辽阔,地区分布比较均匀C. 是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D. 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三位9.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资源总量有限,难以大量增加B. 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C. 自然资源开采的速度太慢D. 我国人口仍在不断增加10. 我国领土面积和耕地总面积分别居世界()A.第三位、第二位B.第二位、第三位C.第三位、第四位D.第四位、第三位二、材料分析题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漫画“所剩无几”。

MiJLJL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之一,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水能、太阳能、煤炭资源分居世界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

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水平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土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月,人均水资源为1川,人均森林面积为1 乃。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2000 年11 月1 日我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是()亿,是世界人口第{ } 大国。

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的自然资源将更加短缺。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行怎样的基本国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