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列传》学案拓展材料【名师杏坛】屈尊求贤不耻下交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
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
《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倾注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
节选的传中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如驾车虚左亲自迎接门役侯嬴于大庭广众之中,多次卑身拜访屠夫朱亥等),着重叙写了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力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的历史大业。
从而歌颂了信陵君心系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诚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值得注意的是,传中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下层的几个人物,特别是侯嬴,他身处市井心怀魏国,才智远非那些王侯公卿所能比。
如果说,信陵君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门役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他更令人敬佩、敬仰。
【课文链接】选材典型善用对比司马迁写传记,善于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最能代表其历史功过与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加以描写和渲染,使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信陵君,重在于突出他的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谦逊的作风。
因此,司马迁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个历史事件作为展开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材料。
例如精雕细刻地写“自迎夷门侯生”,表现他的仁而下士、不耻下交;写“欲以客往赴秦军,与招展具死”,表现他的急人之困、舍生忘死;写“引车还问侯生”,表现他的严于责己、虚心纳谏;写“得虎符,夺晋鄙军”,表现他的大勇与大义。
这样,人物性格就随着事件的发展越来越鲜明,收到形象具体、真实可信的艺术效果。
作品还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性格。
第一个作为对照的是魏王。
当秦围赵又恫吓魏王的时候,魏王就被吓到了,“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持观望态度,只图苟安于旦夕了;信陵君呢,他是深谋远虑,“数请魏王”,“说王万端”,态度完全不同。
在与魏王的怯懦、自私和目光短浅的对比之下,更加突出了信陵君的大智大勇和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个做为对照的的是侯嬴。
当信陵君“欲以客往赴秦军,与之俱死”的时候,侯嬴既不相从,也无言相送,只是冷冷地说了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实则是不赞成,却不明言。
后来信陵君返车问,侯嬴才说明赴秦军“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这时方悟侯嬴必有妙计;侯嬴也一定要等到他来问计,方才献计。
还有,侯嬴虽在夷门抱关,却熟知魏国统治集团内情,甚至知道虎符放在什么地方,什么人能够窃符而且愿意窃符;又恐怕晋鄙不听,便叫力士朱亥随从,以防有变。
且在开始接受信陵君优厚待遇的时候已荐朱亥,好像早就知道有今日似的。
写侯嬴老谋深算、愿效死命的地方,正是写信陵君尊贤重士、士乐为之用的地方。
特别是自迎夷门侯嬴一段,几乎凡是写侯嬴的地方,都是极力写信陵君的地方。
侯嬴越傲慢不逊,信陵君越谦恭尽礼。
信陵君的为人在这一主一客的对照中显得尤为出色。
【方法技巧】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特点及其对策纵观近年来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状况,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市卷,也无论是大纲卷还是课标卷,都在选材、考点、题型等方面基本趋于一致,呈现出三大特点。
1.选文以人物传记和记述文为主。
文言文的选材,多年来一直是二十四史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多是名臣、廉吏、文官、武将等人物。
2.考点以语言理解和内容分析为主。
文言文阅读测试以语言理解考查为基础,也关注对内容的分析综合。
3.题型以选择和翻译为主。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内容理解、人物分析等考点,都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句子的理解,包括对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的理解,都是采用翻译题的形式,一般都是在文言文阅读文本中选取两三个重要句子,让学生翻译成现代汉语。
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文言文阅读的最大突破呢?一、以教材为本,积累整理文言知识。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词句一般都是课内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拓展延伸。
因此,复习备考时,要扎扎实实地复习好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大量积累文言词句等基础知识,从课本上夯实基础,才能有效地应对文言基础知识考查。
二、以经典为主,诵读翻译规范篇章。
文言语句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牵扯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而且要能根据文意翻译得准确、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在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分类整理、复习的基础上,为了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多练习练习翻译整篇的文言文。
将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拿过来,不要去做那些选择题,而是先读一读,然后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对全文进行翻译,而且必须要用笔进行书面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会一一落实;对于文言句式,也会根据其与现代汉语的不同而加以调整。
这样全文翻译,对于提高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很有成效。
三、以考题为例,分析综合选文含意文言基础知识扎实了,对选文的字面意思能够完全理解,基本没有阅读障碍,要分析综合选文的含意,就不是多难的事了。
复习时,以高考原题为例,多做一些这样的试题,就会发现分析综合试题的错项基本是调换先后顺序、正确与错误的信息混杂、故意对某些易混的词语误解等等,了解了这些错项的基本原因,做这些试题时,就会自然联想到这些病因,进而与原文仔细核实,联系原文大意,排除干扰,做出正确的选择。
【知识积累】古代官职任免升迁的称谓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1.举(举荐)辟(招用)。
2.征(征召,特指君召臣)。
二、表示任命官职的1.拜(授予官职)。
2.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三、表示提升官职的1.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2.陟(提升,提拔)。
3.升(提升)。
四、表示降低。
罢免官职的1.谪(贬官。
降职并外放)。
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3.黜(罢免官职)。
4.夺(削去,罢免)。
五.表示官职调动的1.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2.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3.调(调动,调迁)。
4.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趣味魔方】“怒发冲冠”为了谁?“怒发冲冠”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冠指帽子,谓盛怒之下,其发上指,冠直往上冲。
蔺相如的冲冠一怒完全是被秦王的背盟无信所激起,那一怒既震住了秦王嚣张的气焰,又很好地映射出人物的凛然正气。
在文学作品中,“怒发冲冠”者尚有许多,略析几例如下:岳飞:冲冠一怒思抗敌岳飞在《满江红》一词中先声夺人:“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这一怒表现了作者与金敌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其豪壮慷慨的英雄大气因此而顿显。
千百年来,凭此一句也足以奏响雄壮不衰的爱国强音,使人们领受到《满江红》巨大的感染力量。
樊哙:冲冠一怒救刘邦《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樊哙在“鸿门宴”上闯帐而入的情景:“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樊哙闯帐是在刘邦性命危在旦夕之时,在张良的示意下进行的。
樊哙的闯入,或多或少分散了项羽的注意力,引得英雄“惺惺相惜”,缓和了宴会上一触即发的危机,加上樊哙大智大勇的言行,也为这位稍显鲁莽的勇士增添了许多亮色。
樊哙的行为更加客观地讲,只是为他主子临危受命的“救驾”行为,这一点也为其日后受刘邦重用铺下基石。
勇士:冲冠一怒送荆轲《战国策·燕策》记载的“荆轲刺秦王”故事里有一段精彩的“易水送别”描写。
“风萧萧兮易水寒”中诸位勇士在荆轲慷慨羽声的感召下,“皆嗔目,发尽上指冠.....”,燕国上下的同仇敌忾,无疑为荆轲刺秦抹上了浓厚的悲壮色彩。
这一“壮行”无疑会成为荆轲日后刺秦王的精神动力。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初诗人吴梅村在其《圆圆曲》中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作为全诗的纲领。
驻守关外的宁远总兵吴三桂在李自成义军攻陷北京城时疾师回京救驾,当得知崇祯帝被义军所掠,才愤而投清,并引兵入关,终于导致了清王朝在中国的建立。
吴三桂为爱妾而冲冠一怒,终于叛明投清,时至今日还为人所激愤和讽刺。
他为红颜而怒,或许又为古往今来的“英雄难过美人关”下了一个绝好的注脚。
第三版:精炼版《魏公子列传》精练【基础锤炼】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引:拉;赞:赞扬B.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数:多次;故:故意C.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勉:努力;从:随从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闻:听说;资:蓄积2.下列各句中的“之”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皆谦而礼交之②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③然嬴欲就公子之名④于众人广坐之中⑤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⑥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⑦吾固知公子之还也⑧而公子亲数存之⑨如姬资之三年A.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⑨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 D.①②⑧/③④/⑤⑥/⑦/⑨3.下列各句中的“过”与例句中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A.行过.夷门,见侯生 B.愿枉车骑过.之C.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D.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4.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畏廉将军哉B.然嬴欲就公子之名/乃谢客就车C.而公子亲数存之/遂救邯郸,存赵D.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10题。
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