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1、晏子使楚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1、晏子使楚
2、请将《晏子使楚》改变为课本剧。
五、布置作业
A类作业:
1、报听写词语。
2、完成《语文作业本》。
B类作业:
学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C类作业:
改编《晏子使楚》为课本剧。
教学反思:
今天,当在课堂上谈到,面对晏子的机智,楚王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胡明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了课文中描写楚王的表现三次用到了“只怎么样”。说明楚王是非常无奈的。我的心头砰然一震。这是多没了不起的发现啊!首先他是经过了对课文内容反复阅读后才会发现的。其次,他学会在阅读过程中抓线索理解课文内容。看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探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二、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3、课文讲了三件事?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4、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三、拓展
1、魏晋时期文学家孔融小时候很聪明。有个傲慢的大官很瞧不起他,说:“小时候聪明,大了就未必。”你知道孔融是怎么回答的吗?
2、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时问:“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低着头?”你能替周总理回答这个问题吗?
四、改写剧本
1、通过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我们知道了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晏子使楚的录像片段。板书:Leabharlann 晏子使楚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晏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检查读词语
侮辱临淄袖子撒谎敝国规矩押着囚犯大臣淮南柑橘枳
矮小冷笑为难招待出息大臣
盗贼取笑威风
笑嘻嘻瞅一眼赔不是
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
A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B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语文学科第三单元第11课教案
课题《晏子使楚》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50页——53页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上个学期,书葵在我们班试教了《半截蜡烛》,学生对于剧本的认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这节课后,我请学生把课文改变成一个课本剧,并在班会课上进行表演。学生的兴致一下子高涨了许多。学习语文就是这样,采用多种形式去接触文本,理解文本,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与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