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分析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分析


入口呈矩形内凹式,其内凹的体量触碰的是双层 玻璃幕墙的立面,层层退让,体现出包容性。天 花板的分割,也使入口空间更加精致。
3.形式与建构的分析
模型
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 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 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
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 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 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 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 墙,两部分在第四层相通。这种
东西共享轴线 直角三角形与道路平行,与等腰三角形平行呼应 整体直角梯形与基地呼应
新旧馆主入口相对而设,而且在一条轴线上,中间由一鹅卵石铺 就的铺地广场,显得和谐统一。东馆两个三角形之间的玻璃顶的 镶嵌,使三角形之间似分又和,整个体量沉重感削弱,整体比例 恰到好处。
2.使用与空间的分析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 法风格各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 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 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 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 建筑风貌。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 “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 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 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
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 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 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 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 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 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 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 性。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 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的谐调统一。
4.与大师的对话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 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 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 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 的中国银行大厦等。与中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 为中国培养、培训建筑设 计师,为推进中国建筑现 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 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 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 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1999年在北京 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 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 大楼的—砖一木,—水—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 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 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 用得十分精到。
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 的区别,但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北面外景 东面外景
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 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 与西馆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 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 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 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 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却不同。
室内一角
艺术展览馆(公共空间) 视觉艺术研究中心、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办公空间)
首层平面图
入口空间主要分为参观入口 和工作人员入口,在三角形 的母题下,首层平面上入口 及一些平台的内凹式处理手 法,使建筑本身更具有包容 性,而且使室内外空间更具 有延续性。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在三角形的母题下,四边形的引入使室内外 的空间均得到变化,但是并不影响体量的整体感。
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 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 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 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 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 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天窗上一个个小 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 和天桥、平台上,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悬挂着美 国雕塑家A.考尔德的动态雕塑。
美国S
1. 场地环境的分析 2. 使用与空间的分析 3. 形式与建构的分析 4. 与大师的对话
1.场地环境的分析
在对场地环境分析之前,我们觉得应该先了解一 下美术馆所处的环境,请见下页:
鸟瞰图
主入口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 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 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同时,业主 又提出了许多特殊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