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幼儿礼仪教育

浅谈幼儿礼仪教育

浅谈幼儿礼仪教育王媛媛摘要:中华民族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誉,当今现代社会更离不开礼仪,求职、商务洽谈,礼仪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礼貌的简单层次,更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所以无论是从弘扬传统还是从适应现代的角度看,幼儿礼仪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

据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学前期的幼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信息,是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亚里士多德说过“幼年时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一生”,抓好幼儿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幼儿;交往礼仪;内容;有效方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内容.......................... 第二章幼儿礼仪教育的好处........................ ......2.1 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2.2 有利于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2.3 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 第三章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3.1 训练法.............................................3.2 言教法.............................................3.3 榜样法.............................................3.4 正向评价法.........................................3.5 游戏法.............................................3.6 境教法............................................. 第四章幼儿礼仪教育实施途径..............................4.1 开设专门的礼仪课...................................4.1.1 故事启迪法.......................................4.1.2 行为辨析法.......................................4.1.3 示范演示法.......................................4.1.4 情境表演法.......................................4.2 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4.2.1 在一日活动中渗透................................4.2.2 随机教育........................................4.2.3 通过环境渗透....................................4.3 家长参与礼仪教育.................................4.4 节日活动开展礼仪教育............................. 结语...................................................参考文献...............................................第一章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内容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内容安排呈螺旋式上升,阶段性目标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

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学习基本的仪容仪态;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元旦、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礼仪。

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分享(物质层面)、自我介绍、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以及传统节日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春节等节日礼仪教育。

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分享礼仪(精神分享)、基本礼仪中的电话礼仪、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拜访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在外用餐、购物、交通乘车、参观、安全(突发事件),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母亲节、端午节、父亲节等节日礼仪内容。

第二章幼儿礼仪教育的好处2.1 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样的人,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

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有很多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间接或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

2.2 有利于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安静、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

如果孩子学习礼仪,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当他想介入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就会有礼貌的征求别人意见,比如:“某某,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积木吗?”“某某,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那么,当幼儿知道别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领域时会很有礼貌的介入。

这时候,孩子就会把所以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上,那么,当孩子专注了,有秩序了,提高学习质量也是必然的。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

由此可见,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途径。

2.3 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情绪对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当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中,有烦心事可以和老师或小朋友倾诉、分享,那么孩子就会始终保持一种正态的心理状况,这种正态的心理状况会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第三章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3.1 训练法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

反复训练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

训练法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他们的品格养成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

教育家洛克曾说过:“给孩子规则,不如给孩子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例如:正确的站姿与坐姿、仪容仪态、自觉排队、礼貌用语等内容,必须经过反复学习和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礼仪习惯。

3.2 言教法对孩子进行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

言教法能使孩子知行合一。

如:具体操作过程采用童话故事、寓言、儿歌、情景表演、动画片、参观体验等方式,同时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识性、鼓动性与针对性,以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3.3 榜样法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榜样放在他们跟前,说出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为什么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

”因而榜样示范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榜样示范包括教师示范、家长示范和礼仪之星示范。

在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注重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在学习活动中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坐姿”“站姿”“行姿”等,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

3.4 正向评价法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教育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并会努力地向正向化发展。

3.5 游戏法童谣语言明快、生动,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对于孩子有着挡不住的诱惑。

如:小班的“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搓出许多小泡泡;手心冲冲,手背冲冲,冲出干净小小手”;中班的“有来客,说请坐,端茶倒水摆糖果。

客人走,说再见,挥手目送到外面,大班的“交通规则要牢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游戏。

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横穿马路离不了”朗朗上口的童谣配上适当的体态动作,让幼儿在游戏童谣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具有现实操作性,成为了幼儿园礼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6 境教法境教法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一种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无言的教育。

创设一种优雅的礼仪氛围,物质环境创设要整洁有序、艺术优雅,精神环境建设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教养态度、严格的生活制度等方面。

第四章幼儿礼仪教育实施途径4.1 开设专门的礼仪课所谓礼仪课就是教师围绕某一礼仪知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以上课的形式学习礼仪。

比如:坐的时候要端正,公共场所走路说话要轻、咳嗽打喷嚏打哈欠要用手遮挡等这些基本礼仪可以通过上礼仪课的形式让幼儿掌握。

在上礼仪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下列方法4.1.1 故事启迪法就是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学习相应礼仪。

如:通过三只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小姑娘未经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的许可动它们的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

4.1.2 行为辨析法该方法指教师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问题和问题情境,让幼儿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知道好与不好,从而迁移正确的经验。

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生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和好的习惯用DV或图片形式记录下来让幼儿讨论。

4.1.3 示范演示法是指教师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为其树立行为榜样。

如教师通过示范演示法指导幼儿如何打哈欠(需用手遮挡)。

4.1.4 情境表演法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主题情境,让幼儿通过情境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促进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如在娃娃家中模拟待人接客的场景,让幼儿在情境表演中学习待人接客的礼仪,效果就非常好。

4.2 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礼仪教育是长期养成的过程,如果仅仅靠礼仪课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