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天然气
不整合面下青年期和 中年期的不整合圈闭 和油气藏示意图。
3.1 油田水的概念
• 广义的油田水: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 层水和非油层水。 • 狭义的油田水:油田区域与油层直接连通的地 下水(油层水)。
3.2 油田水的产状
油田水与油气藏在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A、尖灭型油气藏中的油田水 B、背斜型油气藏中的油田水
3.3 油田水来源
主要来源有: (1)沉积水:早期沉积物孔隙水保留下来的水。 (2)渗入水:大气降雨渗入地下形成的水。 (3)转化水: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或有机质成烃作用中 产生的水。 (4)深成水:由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形成的水,或称内 生水、原生水。
(3)热变质:碳沥青、次石墨等。
变质成因的沥青矿物中有些与石油并没有成因联系,至少 没有明确的成因联系,称之为准油矿物。
4.2 油气显示评价
定义:评价油气显示与油气藏的关系。 评价依据:油气显示成因类型。 一般认为:油气苗及泥火山直接指示油气藏或油气聚 集体的存在。其他类型天然油气显示是否指示油 气显示评价的存在要看“成藏条件”。 地表没有油气显示也不意味地下没有油气藏;有 油气显示也不意味有油气藏。许多情况下,有油
不整合圈闭形成机理 储集层上倾方向不整合为非渗透层便形成不整合圈闭。 地层不整合面由于风化形成非渗透层,或不整合面之上 (或之下)为非渗透层,不整合便可遮挡储集层上倾方 向油气逸散,形成圈闭。
A.湖或海崖圈闭和油气藏;
B.谷侧圈闭和油气藏;
C.丘翼圈闭和油气藏;
D.构造翼部圈闭和油气藏;
与支撑砂岩有关的不整合面之上的圈闭与油气藏
大庆油田构造和剖面示意图
2. 断层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断层圈闭中聚集了工业价值的油气便形成断 层油气藏。
东濮凹陷文92块油气藏平、剖面图
3. 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地层中储集层向四周或上倾方向岩性(或流 体性质)变化为非渗透层,或地层不整合为非渗透 层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中聚集了工业价值的油气便形 成地层油气藏。
盖层评价参数
1. 孔隙大小 孔隙直径小于5×10-6cm:好盖层,既能封闭油,也能封闭气。 孔隙直径5×10-6-2×10-4cm,只能作为油藏盖层。 孔隙直径大于2×10-4cm :不能作为盖层。 2. 盖层渗透性和排驱压力
泥质岩和泥质粉岩、细砂岩封盖能力评价等级表
等级 封闭 能力 最好 Ⅰ Ⅱ Ⅲ Ⅳ 好 较好 一般 差 绝对(空气) 渗透率 (μm2) 10-9 10-8 10-7 10-6 10-5 排驱压力 (105Pa) 空气 煤油 47 20 6 1 <1 170 90 27 12 5.3 水 750 380 200 100 50 泥岩、粉砂质泥岩、泥 质粉砂岩、粉砂质 泥岩、泥质粉砂岩 同上 泥质粉、细砂岩 泥质细砂岩 主要岩性
V/ Ni=1
陆相
0 Ni
海相石油V、Ni含量分布示意图(仅仅为记忆方便,不严格)
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陆相 <–29 ‰ 海相 >-27 ‰ 0
δ13C 第三纪海相石油和陆相石油δ13C分布举例
2.1 天然气的概念
广义的天然气:自然界中的一切气体。如:宇宙气、 大气、海洋气、岩浆岩中气体等等。 狭义的天然气:地壳上部各种天然气体,主要是指 可燃的烃类气体。
气显示表明地下油气聚集体遭到破坏,没有工业
价值。
二、储集岩与盖层
1. 储集岩和储集层 (1)储集岩:具有能渗滤流体的连通孔隙的岩石 。 (2)储集层:具有能渗滤流体的连通孔隙的岩石(储集岩) 构成的岩层。简称储层。
有效孔隙度大小反映了储集层物性的好坏
砂岩孔隙度(%) 评价
1
2 3 4 5
25—20
1.2 石油的元素组成
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其次是O、N 和S,并含有几 十种微量元素。 石油元素的组成不同学者统计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 根据Hunt(1979),石油元素含量如下表:
元 素
C
83-87 84.5
H
1114 13
S
0.01-10 0.65 >1%高硫石 油 <1%低硫石 油
油(油=80%,水=20%)
油
典型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的结构剖面图
1.1 石油的概念
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 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 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 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石油没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和元素含量,但元素含 量变化有一定的范围。
3.4 油田水的类型
• 油田水的分类 • 油田水的成因类型分布
3.4.1 油田水的分类 推荐的分类为Sulin(1946)的油田水分类。 该分类以Na、Mg、Cl和SO4离子的含量(毫克当量百分 数)将油田水分成四类:
Sulin水的分类 成因系数(毫克当量% 表示浓度比)
水的类型
大陆水 硫酸钠型 重碳酸钠型 海水 深成水 氯化镁型 氯化钙型
(2)分散型天然气
油溶气:溶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水溶气:溶于水中的天然气。 煤层气:分散在煤层中天然气(包括部分为游 离型)。煤矿人员称之为瓦斯。 固态气水合物:气体化合物分子与水分子结合 形成的固态化合物。
2.按与油藏位臵或成因关系分
(1)伴生气 位臵上伴生气:气顶气、油溶气和油藏周围上、 中、下方)的气。 成因上伴生气:成油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2)非伴生气 位臵上非伴生气:与油藏分布没有关系。例如: 某些气藏气。 成因上非伴生气:煤系有机质或未成熟的有机质 形成的天然气。
2.2 天然气的产状
1.按相态分 (1)聚集型天然气 以游离状态聚集在一起的天然气。 气藏气:独立成为具有工业价值的聚集型天然气,即气藏。 气顶气:存在于油藏顶部的聚集型天然气。 凝析气:含有凝析油的气藏气(是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或溶解有轻质油的气藏气。凝析气采出后,压力降低 部分烃气因逆凝结成为油,即凝析油。
3.1 岩性油气藏
岩性圈闭形成机理 地层中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造成非渗透层 遮挡,便形成岩性圈闭。 • 沉积作用产生的原生岩性变化:岩性向四周由储集层 变为非渗透层。 • 成岩后生作用造成岩性变化:原非渗透层内部部分岩 性由非渗透层变为储集层。如灰岩发生白云岩化作用、 溶蚀作用。
3.2 不整合油气藏
4.1 油气显示主要类型及特征
(1)油气苗
油气苗:油、气(流)的地表天然露头。
油气苗是最可靠、最直接的油气显示类型之一。
油苗可以从出露的油层中直接渗出,也可以从地 下油层中沿断层面和不整合面等运移到地面;气 苗常常在水中呈连续或断续的气泡冒出。
(2) 含油和石。主要是含油砂岩, 按其被浸染的程度可分为:
级别 1 2 3 4 5 6 7
砂岩储集层 碳酸盐储集层
2. 盖层
(一)按产状和作用分类 1.区域盖层:稳定覆盖在油田上方的区域性的非渗透层。 2.局部盖层(圈闭盖层,狭义的盖层):直接覆盖在圈闭 上方的非渗透层。 3.隔层:存在于圈闭内部、对油气有封隔作用的非渗透层。 (二)按盖层岩石类型分类 1. 泥岩盖层:各种泥质岩(泥岩和页岩)。 2. 蒸发岩盖层:石膏和硬石膏、盐等岩盐类岩石。 3. 致密碳酸盐岩(灰岩):亮晶灰岩等。
2.3 烃类组成
1.甲烷(轻烃气):是烃类气体主要化合物。
2.重烃气(乙烷及其以重):次要。其中以乙烷和丙 烷为主。有时有少量的环烷烃和芳香烃。在多数情况下, 气体中烃类化合物含量与其分子量成反变关系。
根据烃类天然气中轻烃气和重烃气含量,常将其分两 类: (1)干气:C2+ <5% 。 (2)湿气:C2+ >5%。
石蜡-环烷型
芳香-环烷型
环烷型
石蜡型
含蜡量 海相石油以低蜡为特征(均小于5%) 陆相石油以高蜡为特征(普遍大于5%) 含硫量 海相石油一般高硫(一般大于1%) 陆相石油以低硫为特征(一般小于1%)
钒和镍含量与比值
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V/Ni大于1
V
海相
陆相石油V、Ni含量较低,且V/Ni小于1
3. 盖层厚度和连续性
厚度:越大越好。对于粘土岩,理论上要一米厚度以上, 但实际上一般要几米厚度为好。 连续性:越连续越好。
4.埋深 埋深:一般埋深越大,越好。
以上各种评价参数,本质上是孔隙大小。
三、圈闭与油气藏
圈闭:地壳内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地质体或天然容器。
圈闭要素:(1)储集层;(2)封闭条件。 油气藏 油气藏是指单一圈闭中油、气聚集。一个油气藏内具 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当其达到工业开采所需的经济技术指标时,称为工业 油气藏。
Na/Cl
>1 >1 <1 <1
(Na-Cl)/SO4 (Cl-Na)/Mg
<1 >1 <0 <0 <0 <0 <1 >1
氯化钙型
氯化镁型
硫酸钠型 重碳酸钠型
(a)硫酸钠型: (Na—Cl)/ SO4 <1,大陆水。
(b)重碳酸钠型:(Na—Cl)/ SO4>1,大陆水。
(c)氯化镁型: (Cl—Na)/ Mg <1,海水。 (d)氯化钙型: (Cl—Na)/ Mg > 1,深层水。
N
0-1.7 0.5 >0.25%高氮 石油 <0.25%贫氮 石油
O
0.14.5 0.5
Trace Elements 几十种 <n/10000 海相石油 V/Ni>1 陆相石油 V/Ni<1
含量变化 ( %) 平均含量 ( %)
备
注
1.3 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石油类型
芳香-中间型 芳香-沥青型
石油和天然气
生储盖 圈运保 (运聚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