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概况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

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

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

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办学条件及学科建设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8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89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

我校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今年,在校各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600多人、硕士研究生14000多人,本科生28000多人,外国留学生1300多人。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

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8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

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以及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有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

学校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

合并后,对外交流领域更为广阔。

迄今为止,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与其中的4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中大校区广州南校区以基础学科为主,广州东校区以应用学科为主,广州北校区以医科为主,珠海校区则要在提高办学层次的基础上,以新兴学科及港澳台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办学为特色。

校训孙中山先生1924年他亲笔为广东大学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

小礼堂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

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

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

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孙中山纪念铜像由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希望通过纪念铜像宣传主义。

1933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碑旧址,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

黑石屋由芝加哥的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出资为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和岭南大学校长的钟荣光博士(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修建的寓所。

1914年动工。

为纪念捐建者,后大家称之为"黑石屋"。

现用作学校招待所。

惺亭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加、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

史坚加为辛亥革命烈士,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

现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乙丑进士牌坊:"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

该牌坊原立于广州四牌楼。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

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

原立于格兰堂(今称"大钟楼")西侧,后倒塌。

1999年学校在校园中区重立该牌坊。

陈寅恪故居陈寅恪是我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学家。

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

《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

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

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

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章炳(浙江余杭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邓世昌(广东番禺人)、黄遵宪(广东嘉应人)、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源人)、秋瑾(女,浙江江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严复(福建候官人)、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容闳(广东香山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

马丁堂:现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

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

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

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

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南校区图书馆现馆于1982年建成,楼高四层,面积14500平方米,到1999年,藏书334万册。

1998年,中山大学图书馆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hina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华南地区中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地区中心之一。

馆内一楼设开架书库及电子阅览室,为借阅处;二楼设有研究生阅读室、古籍阅览室、工具书库和视听室;三楼为阅览室、自修室,四楼为报刊阅览室。

全馆阅览室可容纳1800人。

梁銶琚堂由梁銶琚先生捐资兴建,于1984年竣工。

是学校进行各类大型集会、演出的重要场所,可容纳2000余人。

英东体育中心建于1987年。

是由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投资3700万元兴建的功能较为齐全的现代化体育建筑群。

包括英东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网球场、综合球类场、游泳场和管理办公楼。

体育馆内设有男子健身房、女子健美房、室内球场(蓝、排、羽毛球):体育场设有四百米塑胶跑道,中心为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早晚开馆供学生锻炼;游泳馆分游泳池和跳水池;网球场符合国际标准,在高校中首屈一指。

测试中心大楼中大测试中心是20世纪80年代初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立起来的原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测试中心之一。

目前拥有建筑面积约4000M2的实验室,装备有总价值300多万美元的大型分析测试仪器20多台。

是校内乃至广东省内仪器种类较齐全、技术先进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基地。

冼为坚堂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大楼,为各类学术会议的召开提供了较理想的场所。

岭南堂国际学术交流中心,1994年六月落成。

结构巍峨,崇光闪烁,坪铺翡翠,壁映红灰。

中大北门广场历史上,由于有中大码头至天字码头的水上交通,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均为座南朝北,北门是主校门。

中大的标志物孙中山铜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轴线就像一支笔从珠江伸出,笔尖在南笔胆在北,寓意从珠江源源不断吸水,即四海精英汇聚中大。

后因城市的发展和新港路的开通,南校门逐渐成为主校门。

但近年来,南校门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学校整体规划的需要,北校门得以成为主校门,使校园更富魅力。

广场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训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组成。

牌坊是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中国双层牌楼,是根据中大古牌坊的风格重建的。

中山大学东校区简介东校区概况东校区的学科建设从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出发,以新办的工科和传播设计学科为主,突出软件与信息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产业与技术评估、工业设计及其他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形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多层次办学体系。

建设规模现已进驻的学院有11个,包括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法学院、环境与工程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共有30多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7000多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