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前提。

(2)具有违法性。这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法律特征。是评价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法律标 准。这里所讲的“具有违法性”是指行为人不 遵守治安管理法律规范的要求,实施治安管理 法律规范禁止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法律义务。 也就是违反了《治安管理法》。这是判断某一 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并应受到治安管理处 罚最直观的外在标准。

4.治安处罚的适用


责任能力(三种情况) 是指一个人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从而 应当对自己实施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 能力。 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 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在两种情况下视为丧失; 一是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 二是不能控制自己行为 精神病人在这两种情况下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 具备责任能力,不承担违法责任,不予处罚。 如果精神病人的精神病尚未达到不能辨认或者 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程度,或者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 正常的时违反治安管理的,都不能视为无责任能力而 不予处罚。
学习重点
了解本法在立法理念、宗旨、基
本原则、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 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 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等方面 都许多重大的进步和变化。
学习难点
学习了解本法在增加处罚种类的同
时,对公安机关自由裁量权加以限 制; 在拓宽处罚范围的同时,注重 对被处罚人权益的保护;在完善处 罚程序的同时,强化对民警执法的 规范和监督。

自然人作为治安处罚的适用主体,应具 备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两方面的条件。
4.治安处罚的适用
责任年龄(三个阶段): 其一,负完全责任的年龄阶段。已满18 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承担全部责 任; 其二,负不完全责任的年龄阶段。已满 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 从轻或减轻处罚。 其三,完全不负责任的年龄阶段。不满 14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
学习热点

关于人的基本权利的保护一直是一个热点问 题。本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贯穿治安 管理处罚法的始终; 体现了人性化的内容; 增加了被处罚人的权利救济渠道; 加强了公 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规范的要求; 充分 发挥调解在治安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 妥善处理伤害案件。
实践环节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治安管理处罚偏重于对危害 社会治安违法行为的惩治和打击,对公民的 权利保障,总体上来说是建立在严厉打击和 惩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基础上的,因而在办 案过程中,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屡有发生。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或请执法人员做报告,了 解新法实施后,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如何 摈弃旧的办案理念,有效地避免侵犯公民权 利和滥用警察权行为的发生。
2.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前提。
(3)应受治安管理处罚性。 实施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必然要受到国 家和法律的惩罚。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 付出代价。通过治安管理处罚,以满足惩恶 扬善社会要求,也防止行为人重新违反治安 管理,同时警戒社会上不稳定分子。

2.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前提。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 为,是否应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就有 以上三个方面的标准。也就是社会危害 性,具有违法性,应受治安处罚性。简 称为“三性” 危害社会的行为同时构成民事侵权的, 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3、治安管理处罚应遵循的原则
(1)违法行为与行政处罚相适应原则。 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与违 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 危害程度相当。也叫做过罚相当原则。 (2)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 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原则。 (3)教育和处罚相结合原则。

4.治安处罚的适用
(1)适用主体, 也就是应受处罚的违法行为主体,包括 自然人和单位两种.
一、治安管理处罚概述
1.概念 治安管理处罚是公安机关给予实
施治安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 其他组织的行政制裁。
特征如下:
(1)治安管理处罚是一种制裁。是对违反治 安管理处罚法的人的人身自由、财产、名誉 或其它权益的限制或剥夺,或者对其科以新 的义务,体现了强制的制裁性或者惩戒性。 (2)行使处罚权的主体是公安机关。是公安 机关的人民警察。
学习目标

第一,掌握本法在立法理念、宗旨、基本原则、治安管 理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处 罚程序、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二,养成良好的习惯,想问题办事情,第一要思考的 应该是合法不合法,不发生违法行为。做到学法、知法、 用法、守法。 第三,养成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治安,自觉地同违 反社会治安管理的不良行为作斗争的良好习惯。做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
治安管理处罚法简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总则 处罚的种类和适用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和处罚 第二节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和处罚 第三节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和处罚 第四节 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处罚程序 第一节 调查 第二节 决定 第三节 执行 执法监督 附则
思想道德 修养与 法律基础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德育法律教研室
第十九讲
治安管理处罚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和思考,了解《中华人民 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我国又一部与公众 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本法具有“宽严更适度, 程式更严格,处罚更规范”的特点,体现了以 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它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规范公民的公共 行为,也规范执法者的许可权,最大范围地保 护公民的权利和法治秩序。通过本章的学习要 做到以下几点:

特征如下:
(3)治安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违反治安管 理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 (4)治安管理处罚针对的是治安违法行 为,而不是针对的某个人。治安管理处 罚就事不就人。

2.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前提。
(1)社会危害性。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首 先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但还没有达到严 重程度。(案例1、案例2) 行为的危害性对于行为人本人而讲却具有扩散 性,治安违法很容易演变为犯罪行为。 违法和犯罪是紧密相连,今天的违法很有可能 演变成明天的犯罪。违法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不仅害人,而且害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