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瞧见,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微生物通称2、病原微生物指可以侵入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3、性菌毛又称性毛,性丝,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长直的蛋白质类附属物,比菌毛长,且每一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
4、菌落就是由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DNA分子6、荚膜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就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
7、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一定条件下,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
8、菌毛又称纤毛 ,伞毛,线毛或须毛,就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9、细菌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
10、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的通俗名称。
11、病毒就是一类由核酸与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单细胞生物”,其本质就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12、培养基就是指由人工配置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3、消毒采用较温与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14、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15、无菌操作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她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
16、自发突变就是指物体在无人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17、诱变即诱发突变,就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18、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遗传型的改变。
19、营养缺陷型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与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20、抗体就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1、传染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在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机械屏障,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产生特殊酶与毒素,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性反应的过程。
22、人畜共患病即人与脊椎动物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密切相关的一类传染病。
23、毒力又称致病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
24、抗原就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大分子物质。
25、细胞因子曾称淋巴因子,就是一类存在于人与高等动物体中的,由白细胞与其她细胞合成的异源性蛋白或糖蛋白,一般以小分子分泌物形式释放,可结合在靶细胞的特异受体上。
26、免疫应答就是指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
这就是一个从抗原的刺激开始,经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使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殖,分化等一系列变化,最终表现出相应的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效应。
27、干扰素就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dsRNA等干扰素诱生剂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活性,广谱抗病毒等功能的特异性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很小。
28、菌株又称品系,表示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种培养,从自然界种分离得到的每一个微生物纯培养都可称一个菌株。
29、隐蔽期在病毒感染细胞之后的一个短时间内,病毒完全消失,甚至在细胞内也找不到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直至感染数小时后子代病毒出现为止,此阶段称为隐蔽期。
30、拟病毒就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31、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32、卫星病毒就是一类基因组缺损、必须依赖某形态较大的专一辅助病毒才能复制与表达的小型伴生病毒。
33、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在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相互关系34、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相互关系35、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36、卡介苗一种历史悠久、由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制成、预防肺结核病的优良减毒活菌苗37、核酸疫苗指一种用编码抗原的基因制成的疫苗。
38、单克隆抗体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39、伯杰氏手册就是一本细菌(包括放线菌)鉴定方面的权威性手册,由美国微生物学会组织的一个委员会主编,世界各国的有关专家共同用英文编写而成。
二、问答题1、微生物的种类有哪些?试举例说明①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与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与衣原体②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与蕈菌),原生动物与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与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
)2、微生物学的先驱有那些?她们的主要成绩就是什么?①初创期:列文虎克。
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并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了形态描述。
②奠基期:微生学奠基人巴斯德与细菌学奠基人科赫。
自此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并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与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③发展期:E·Buchner。
发现了青霉素等。
④成熟期:J·Watson。
把传统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3、微生物的特点有哪些?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4、原核微生物细胞与真核微生物细胞的区别?5、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有哪些,有何作用?基本结构:细胞壁(固定细胞外形与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细胞膜(选择性控制细胞内,外营养物质与代谢产物的运送;就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就是合成细胞壁与糖被有关成分;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与磷酸化等能量相关的酶系,可使膜的内外两侧间形成一电位差,此即质子动势,故就是细胞的产能基地;就是鞭毛基体着生的部位,并可提供鞭毛旋转运动所需要的能量。
)内含物,细胞质,包含物(主要成分为核糖体,贮藏物,酶类,中间代谢物,质粒,各种营养物质等,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核区(就是细菌等原核生物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间体,特殊结构:鞭毛(有利于细菌的运动)菌毛(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性菌毛(常见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的作用)。
芽孢:有利于提高菌种的筛选效率,有利于菌种的长期保存,有利于对各种消毒,杀菌措施优劣的判断。
微荚膜,荚膜,黏液层:三者组成糖被,具有保护作用,其上大量极性基团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可防止噬菌体的吸附与裂解,一些动物致病菌的荚膜还可保护它们免受宿主白细胞的吞噬;贮藏养料,以备营养缺乏时重新利用;作为透性屏障与离子交换系统,以保护菌体免受重金属离子的毒害;表面附着作用。
6、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就是什么?简叙为紫,碘,酒,红四步②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2分钟(初染),水洗②革兰氏碘液染1-3分钟(媒染剂媒染),水洗③酒精脱色30秒左右(脱色剂),水洗④稀释的石炭酸复红30s-1min(复染),水洗,干燥,镜检。
7、细菌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就是什么?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的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结果使细胞呈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少,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因而细菌细胞壁被脱色,再经石炭酸复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8、芽孢的耐热机制就是什么?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认为: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与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与核心的高度失水,正就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另一种学说则认为,芽孢皮层中含有营养细胞所没有的DPA-Ca,它能稳定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从而增强了芽孢的耐热性。
9、酵母菌的特点及繁殖方式分别就是什么?特点:①个体一般以单细胞非菌丝状态存在。
②多数营出芽繁殖。
③能发酵糖类产能。
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⑤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
其中无性生殖分为芽殖(各属酵母菌都存在),裂殖(在裂殖酵母菌中存在),产无性孢子(节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有性生殖(产子囊孢子) 10、霉菌菌丝体的特化形态有哪些?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态:假根、匍匐菌丝、吸器、附着胞、附着枝、菌核、菌索、菌环与菌网。
气生菌丝体的特化形态:分生孢子头、孢子囊、担子。
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11、一个完整的病毒粒子由哪些结构组成?请用图形简单描绘并指出其结构病毒粒的基本成分就是核酸与蛋白质。
核酸位于它的中心,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衣壳。
核心与衣壳合称核衣壳,核衣壳外还被一层含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覆盖着,这层膜称为包膜。
12、病毒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故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为核酸与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就是DNA就就是RNA;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与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与蛋白质成分;⑤以核酸与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大量繁殖;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13、试述病毒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
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为蛋白质。
分为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
结构蛋白由病毒的基因组编码,组成病毒体的蛋白成分,如病毒体的衣壳蛋白,基质蛋白与包膜蛋白。
非结构蛋白由病毒的基因组编码,但不参与病毒体构成的蛋白成分。
可存在于病毒体内,如病毒的酶,也可存在于感染细胞。
功能:保护病毒核酸,避免环境中的核酸酶与其她理化因素对病毒核酸的破坏;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衣壳蛋白与包膜上的蛋白突起能吸附至易感染细胞受体,引起感染;具有抗原性,病毒基因编码的衣壳蛋白与包膜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