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 世界史

高中历史 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雅典民主政治1、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①自然条件:多山多岛环海,有利于航海和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②经济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海外贸易及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商品贸易需要自由、平等的环境,容易形成民主氛围;③文化因素: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④政治因素:希腊半岛重峦叠嶂,多山多丘陵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有利于城邦体制,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⑤人文条件: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是民主政治得以实行的人文条件。

2、城邦政治⑴城邦含义: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小国。

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⑵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彼此分立,联系密切;拥有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共同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

⑶城邦影响:①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在小国寡民的形势下,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十分珍视自身的政治权利,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②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

城邦既是商品集散地,也是文化中心,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3、希腊的公民⑴地位:公民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⑵构成:通常由成年男子构成(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斥于公民之外),有权参与城邦事务。

⑵特征:①城邦大多重视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②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③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将城邦利益看得至高无上。

4、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⑴背景:①雅典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一切大权;②新兴工商业阶层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⑵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人重获自由;②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③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④组成“四百人会议”,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和参加“四百人会议”;⑤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⑶特点:实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

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⑷影响:①改革未能彻底化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②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的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⑴内容:①用地域取代血缘部落,组成“五百人会议”,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相当于国家元首的每日轮值主席也从“五百人会议”中产生;②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③对一些野心家制定了“陶片放逐法”。

⑵影响:①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②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⑴内容: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经常化,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④为鼓励公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发放津贴。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⑵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贵族的政治权力大大削弱。

4、雅典民主政治的地位⑴基本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轮流担任公职)、直接民主制、法律至上、权利相互制约。

(公民大会有立法权,陪审法庭由司法权,五百人会议有行政权,三权相互制约,防止滥用权力)⑵局限性:①从范围上:只对一部分人即成年男性开放,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②从性质上: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应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③从方式上: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④后果上: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

⑶意义:①希腊:促进了雅典的繁荣,成为全希腊的学校;铸就了希腊人的民主性格;辉煌文化成就的取得。

②世界: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率先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主权在民的原则,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蓝本。

二、罗马法㈠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罗马法的概念: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目的:维护和稳定帝国统治)2、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⑴原因: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

⑵颁布:公元前449年,立法委员会颁布。

⑶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

⑷评价:局限性: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和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进步性:①它是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②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㈡从治“公民”到治“万民”1、公民法⑴概念: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

《十二铜表法》就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

⑵特点:①范围: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②操作: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③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⑶意义: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广大平民是罗马对外扩张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2、万民法⑴背景:①对外扩张导致疆域扩大,人口增多,新矛盾凸显,需要给外邦人以司法保护。

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万民法体系。

⑵概念: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⑶特点:①范围: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操作: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③内容: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⑷地位:逐步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⑸意义: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㈢西塞罗和自然法精神1、自然法①含义: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抽象的法律观念,是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

②意义:进一步发展了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精神。

自然法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

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化,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③代表人物:西塞罗被誉为“自然法之父”。

④核心思想: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㈣罗马法的作用和意义1、变化特点: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成文法到自然法。

2、实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局限)。

3、作用:⑴维系帝国(对当时的罗马而言)①罗马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积极性。

②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③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

④裁决了大量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商业利益。

⑤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缓解社会矛盾。

⑵泽被后世(对后世而言)①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曾两度掀起热潮;②罗马法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③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二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一智者的启蒙——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中期)1、产生背景:①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②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③哲学家们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④公民的基本素养—人才、思想基础2、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名言。

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3、作用⑴积极作用:①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②促进了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促进了文化发展。

⑵消极作用: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二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于孟子,被称为西方哲学的源头)⑴背景:①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②雅典政治的弊端导致政局动荡,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⑵主张: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提出“美德即知识”。

②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这点与智者一致)。

③“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④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⑶作用:他对人性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1、共同点:①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

②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①对知识看法的区别:智者学派需要学习知识。

而苏格拉底强调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

②哲学观点: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的自我主义和怀疑主义,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第三章古代西方历史人物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一北方小驹1、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身于希腊。

17岁时,他到雅典的阿卡德米学院学习,师从柏拉图,被称为“学园的头脑或灵魂”。

2、亚里士多德对老师尊敬,但不盲从。

中国学者把这种师生关系译作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3、柏拉图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亚里士多德已经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