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利分类体系
随着技术发展和现代专利制度完善,业界对专利文献的检索成为常用的手段。
本文将对目前主要的三种分类体系情况的发展、内容等出发,比较三种分类体系的异同,以期为技术人员、专利工作者使用专利分类号检索提供帮助。
标签:国际专利分类体系;联合专利分类体系;日本专利分类体系
1.引言
专利文献承载大量的发明创造内容,起传播发明創造,促进科技发展的作用。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讲,专利文献的检索,可启发发明创造思路、了解领域发展动态、避免重复研究,避免侵权等;对于知识产权工作者来讲,专利文献的检索,有助于了解现有技术以及专利挖掘、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等;基于上述理由,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知识产权工作者常常需要开展专利文献检索。
专利文献的检索,除了采用关键词检索外,还可以采用专利分类号进行检索。
但由于对于专利分类体系不熟悉、不了解,如何通过分类号开展检索成为专利文献检索的一难点。
本文将从世界主要专利分类体系人手,介绍这些分类体系的特点和异同,为分类号检索储备专利分类知识。
目前,现行的专利分类体系主要包括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国际专利分类体系、欧洲专利局和美国商标局共同管理的联合专利分类体系、日本特许厅管理的日本专利分类体系。
2.国际专利分类体系
2.1国际专利分类体系的发展
随着技术发展,特别是审查制的现代专利制度在多个国家实施,如何对多个国家的大量专利文献开展检索困扰着各国,也让很多国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专利分类体系的必要性。
2.2国际专利分类体系的概况
IPC提供了一种南独立于语言的符号构成的专利分级系统,用于根据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涉不同技术领域,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进行分类。
IPC分类号南公布专利文件的国家或地区T业产权局分配。
IPC的修订工作由IPC专家委员会进行。
新版IPC于每年1月1日生效。
IPC分类表可通过如下链接下载:
http://www.wipo.int/classifiCations/ipc/en/
IPC分类体系按照由高到低、逐级细化的结构设置,依次为部、大类、小类、大组、小组,部为最高等级。
小组中还有一点小组、二点小组等,点数越多级别
越低。
一个完整的分类号南代表部、大类、小类、大组或小组的符号组成。
IPC将技术分为A-H部8个部类,除了H部外其他均有分部。
分类位置是指分类条目涵盖的技术主题范围。
分类位置范围如何理解,是利用分类号进行专利文献检索的难点之一。
分类位置范围由类名、附注、参见相互作用决定。
部、分部、大类的类名仅概括其涵盖的范围和内容,没有对其涉及的内容作精确定义;小类、大组、小组的类名结合其相关的附注或参见尽可能精确地定义了其所包括的技术主题。
因此,理解分类位置范围时,首先需要先解读类名,类名解读有时是完整的短语,有时是上位组的继续或进一步限定。
另外,解读完类名后,还需要查看其所在的小类、大组、小组有没有附注、参见影响分类位置范围,方可完成分类位置范围的解读。
理解分类位置范围,确定该分类号所涵盖的技术主题,根据所要检索的技术方案概括的技术主题选择合适的分类号便可采用分类号开展专利文献检索。
如何根据技术主题确定分类号,是开展分类号检索的一难点。
本文通过下面案例,展示确定分类号的步骤。
3.联合专利分类体系
3.1联合专利分类体系的发展
为了使得每个分类条目下文献量适中且适应技术发展的需求及更新,提高检索效果,欧洲专利局(EPO)建立了欧洲专利局分类体系(The EPOClassifieation SVstem.ECLA)。
ECLA是在IPC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条目约为国际专利分类条目的两倍多。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也建立了美国专利分类体系(uc),用于对美国专利的分类。
UC分类原则上是一种功能性分类,即根据发明所进行的活动进行分类,而IPC和ELCA更倾向于应用性分类。
因此uc与IPC、ELCA 在结构和具体分类规则上具有较大差别。
为了协同国际分类体系和提高检索效率,推动五局共同混合分类系统,EPO 和USPTO于2010年10月25日签署联合声明,启动联合专利分类体系(Cooperative PatentClassifiCation. CPC)项目,共同推动基于ECLA的联合专利分类体系。
CPC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EPO从该日期只使用CPC对专利进行分类,同时停止更新、维护EcLA;USPTO从2015年起只使用CPC对专利进行分类。
中国知识产权局(CNIPA)于2013年6月4日与EPO签订谅解备忘录,从2016年1月1日起对发明专利文献进行CPC分类。
韩国知识产权局(KIPO)于2013年6月5日与USPTO签署协议,宣布将实施CPC试点项目。
随着CPC的深入发展,很多国家纷纷加入联合专利分类体系。
3.2联合专利分类体系的概况
CPC分类主要来源于ELCA和ICO,吸收了部分UC的分类。
其体系结构与ELcA类似,与IPC兼容。
CPC的编排方式与IPC相同,依次为部、大类、小类、大组、小组,部为最高等级。
CPC分类体系包括A-H部和Y部,A-H部对应IPC的8个部,部的类名没有变化,而Y部为新增,主要涉及新兴技术领域,以及部分uc的跨领域、交叉技术的分类号。
CPC分类表中的分类号包括主干分类号和2000系列分类号,主干分类号来源于先前ELCA的条目和uc中涉及商业方法的条目;2000系列分类号来源于先前的ICO、IPC引得码及其先前在EcLA/ICO中的重要KW(controlled kewvords)。
CPC除了CPC分类表、还包括CPC分类定义。
影响CPC分类位置的因素除了类名、附注、参见、新增的注意,还有CPC分类定义。
获得CPC分类相关资料可通过如下链接获取:
http://
由于CPC具有更为细分的条目,因此每条分类条目下专利文献数量比IPC 少,即检索效率更高。
在确定CPC分类号的时候,常常与IPC分类号略有不同。
4.日本专利分类体系
为了弥补IPC分类条目不够详细的缺点,日本特许厅建立了日本分类体系,包括FI和F-Term体系。
FI分类体系是IPC基础上的继续细分类,在某些技术领域对IPC分类进行扩展。
F-Term从各种角度,例如目的、用途、结构、材料、使用等,在IPC分类和FI分类基础进行再分类或细分类。
F-Term的标引是基于权利要求的拆解,有时结合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来进行的,从技术的多个侧面如发明目的、效果、控制手段等进行标引。
因此,在检索过程中,可以利用多个F-Term分类号构建所要检索的技术方案,开展日本专利文献的检索。
5.三种分类体系的优缺点
IPC的优点在于文献覆盖范围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其仅有7万多条分类条目,每条分类条目下的文献量较多,造成检索效率低;修订频率仅为每年
一次修订。
CPC分类体系的优点在于分类条目多,共有25万多条分类条目,每条分类条目下文献量适中,使得检索效率提高;每年数次修订,适应当前技术发展的趋势,但其文献覆盖范围比IPC小,CPC文献覆盖范围为45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文献,包括:1920(含)之后的所有美国专利文献,具有EPO三种官方语言同族专利的文献,部分W()(CN,JP,…)文献等。
F-Term分类体系的优点在于分类多个侧面,方便检索,但文献覆盖范围仅为日本专利文献。
IPC、CPC、FI和F-Term分类体系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不足,在检索过程中,注意根据检索的技术主题和检索目标,选择合适分类体系下的分类号开展检索,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结语
采用专利分类号对专利文献进行检索,可以弥补关键词检索缺陷,提高效率,但不同分类体系具有的不同特点,根据检索的技术内容情况,采用不同分类体系检索,方可实现又准又全的高效检索,为我们的科研活动、专利挖掘、专利审查等提供帮助。
刘慧媛(1983-),女,漢族,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电力领域专利审查研究。
李帅(1983-),男,汉族,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分析检测领域专利审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