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摘要】:今年五月份的实习给我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的空间,实践的课堂操作让我发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我总觉得我的课堂是干巴巴的,没有感情,就像机器一样操作,循规蹈矩地按着教案的一步一步的上,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并没有如我所要求的体会到文本中的真情实感。

后来我发现我的课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缺少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能力,没有感情,没有体会,哪里来文本的“悟”啊?语文是“有血有肉”的,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记忆能力,达到情境交融,领略文本的真情实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美多媒体运用想象生活实习的过程中,我上了两堂语文的教学课,一节是《嫦娥》的古诗教学,一节是《女娲补天》的阅读教学。

两堂课都存在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课虽然上完了,该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大体上也能够掌握,但是情感领域上,学生都还没有领悟文本的真情实感,感受不是从内心而发,不是自己得出的,有时候甚至是教师的意志强压给学生所得出来的感受,教师一味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这种接受学习是被动的,学生来不及“消化”,常常会引起“反胃”,课堂上学生听起来也是“云里雾里”的。

这样的话,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在《嫦娥》这节课时,我大概用了20分钟的时间就把这首古诗给上完了,后面的大概15分钟的时间,我就一味要求学生朗读,我是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带着嫦娥那个孤独寂寞的心情再去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这种孤独寂寞的感情了吗?学生自由朗读完以后,我再叫学生个别的朗读,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但是再让他们说一说从古诗中说一说这孤独寂寞的心情,学生就会无从下手,这样反复循环让学生朗读一直持续到了下课。

到底学生体会了到了嫦娥那种孤独寂寞的感情没有?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的感情没有?我从学生迷茫的眼神中看出,没有用心体会到。

我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终究还是失败的。

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古诗教学重在渲染一种情境,难也难在情境的创设上。

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好的感受到《嫦娥》这首古诗的真情实感,原因是没有身临其境地去感悟。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创设一种适合文本的课堂情境。

第二节课是《女娲补天》的阅读教学,这篇文章故事发展脉络清晰,有开头,有发展,有结尾。

所以学生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把握应该不会很难,后面实际教学中也检验到了,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的话很好地复述《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但是学生却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女娲补天”的精神,我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直接反映到,《语文同步作业本》这一课的最后一题中这样问道: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女娲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整个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写了女娲具有“乐于助人”的精神,答得有些偏离。

我就觉得很奇怪,在课堂上,学生回答中也提到了女娲具有“不怕困难”“不畏艰辛”类似的答案,我在课堂板书中也有提示,为什么学生作业中回答却如此偏离。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中,感受女娲寻找五彩石补天的艰辛的过程中,我这样问道: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女娲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结果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感受到了女娲具有“乐于助人”的精神的品质。

我给了这个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的鼓励,并且又强调了一遍:女娲在人类陷入水深火热的情况中,冒着危险去补天,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去做?下面的学生都摇摇头提示我不会去做,我接着说:从这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女娲确实挺“助人为乐”的。

下面的学生可能都是以一种“记答案”的方式在听课,老师说哪个感受是对的,他们都会觉得这个感受老师说是对的,那么女娲确实具有“乐于助人”的品质,根本不是自己从心底里得出自己的答案,也根本不是自己真正的感受。

做作业时,也不经过思考,把老师上课时所说过的答案直接写上去。

我上课时出现的“灌输式”“填鸭式”的这种古板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教育理念。

这种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过程十分的强调,十分地禁锢学生的思想,无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摧残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

”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创设一种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身临其中,那么怎样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创设一种恰当的课堂情境呢?怎样渲染一种课堂气氛?以下我就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朗读的作用(一)教师引读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个教师自己本身是充满活力的,那么不难发现他的课堂也是充满活力,开放,融合的。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就需要朗读的基本技能,有一种超凡的激情,会把自己的情感扩大,渲染课堂气氛,把这种激情带给整个班的学生。

例如王崧舟老师在上《长相思》的古诗教学时,其中有一段《长相思》的配乐朗读尤为精彩,那种朗读那才是真正地身入其中,真正地全身心的投入,我注意到了,当王崧舟老师在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时,下面的同学的全都投入倾听王老师的朗诵,他们的表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自己就是纳兰性德。

很显然学生都被王崧舟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入了《长相思》这首次淡淡哀愁的词的意境中。

一堂课堂的特定情境的创设就被教师的深情并茂的朗读给带动出来了。

窦桂梅老师曾经这样说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帮助儿童建立起语感,并引导儿童思考与表达,以初步掌握这门学问。

而语文教师本人,也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自己。

”(二)学生朗读一节语文课,总少不了了学生的朗读,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此强调学生的朗读呢?这创设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有什么关系呢?1.兴趣有利于激发情境的创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朗读的课堂往往是一个老师自己唱着独角戏,不能够带动学生,教学情境如何渲染?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其中吗?答案是不能的。

相反,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一字一句地去品味文本的语言,情感就自然产生了,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塑造课堂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很容易产生共鸣的感情,这种教学的气氛是真实,自然,不造作!2.朗读有利于情境再现其实,我觉得朗读并不是单纯的在于语言的表达,而且可以帮助情境的再现。

比方说,边朗读可以边想象边思考,想象文本中可能出现的画面的,这是情境的自主创造,完全是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

其次,朗读的过程中还伴随着一些肢体语言神态的表达,比方说面部表情,动作再现。

举个例子来说,我从《跟窦桂梅学朗读》这本书中,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朗读“清晨,推开门一看,呵,好的雪啊!”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个“推开门”的动作,接着再感慨“呵,好大的雪啊”。

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立马被调动了出来,这种情境也很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非常直接地营造出课堂的学习情境来。

学生的眼前就会马上出现一个白茫茫的世界,这种情境的创设是直观的,也是非常有效的,语言,动作,场景同时再现。

学生对于“雪好大”的感慨都是从心里面有感而发的。

这样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切,形象。

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运用到现代的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情境的创设更加方便,快捷,形象,课堂中可以利用各种的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图片,视频,音乐,这些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课堂营造一种浓厚的教学情境。

(一)借助图片现情境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ppt中出示图片是创设一种教学情境的常用方法。

借助图篇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图片学生不仅能迅速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态,把文本中的文字直接直观的转换成图片,更有利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上《桂林的山水》这一课时,在学生通读了课文之后,有的教师会给学生直接出示一组“桂林山水”的图片,从视觉的感官中直接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借助视频现情境用影片创设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或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或是学生很少接触到的事物,因此学生对一些课文内容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这时,借助影片来向学生展示生动、具体、较为直观的景物或场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在上《女娲补天》的这一课时,可以课前给学生播放一段女娲补天的动画视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另外一方面,视频中可以完美再现“女娲补天”的整个过程,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带给学生直接的视觉震撼,这种情境的创设是直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产生真实的感受。

为后面课文学习打下了真实的感情基础。

(三)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我个人非常喜欢用音乐渲染一种气氛,为教学创设一种特有的情境。

用音乐创设一种情境,在古诗教学的运用中特有显著的效果。

一方面,音乐可以和朗读完美的结合,音乐为朗读的效果又锦上添花不少,让学生从“声”与“乐”的有效结合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的教学实录中,整节课堂都与古典音乐相结合,不管是王崧舟老师的配乐朗读,还是学生自主思考写话时间,都有古典音乐相结合。

我最有感触的是王崧舟老师让学生想象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那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把这个画面写下来。

在学生写的过程中,配上一首《琵琶巷》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音乐柔情似水,婉转曲折,空灵飘荡,听着琵琶声婉转起伏,又像一个人娓娓道来。

听着《琵琶巷》的音乐,又听着王崧舟老师深情导,想象着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像是飘荡在梦里,又好像是真正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

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一副副纳兰性德故园的画面,是那样的其乐融融。

可是,王崧舟老师一转话题,这一切只是想象,而现在,先不急得把这种感受给写出来,而是让学生带着这种淡淡的感伤再去读《长相思》这首诗,音乐,声音,场景,语调结合得近似完美,《长相思》这首词中纳兰性德的感伤无奈之情学生就不约而然的体会出来了。

在感受到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又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提高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语文来自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大环境中出发,感受文章中所描写的生活。

语文教学是现实生活的反应,语文教学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想、敢悲、敢恨,并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上《女娲补天》这一堂课时,我会联系生活情境导入这篇神话故事的学习,我会写问学生,你们生活中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再说一说这一些神话故事带给你什么样得感受。

从平时的阅读积累中初步能够感受到神话的神奇,为《女娲补天》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打下感情的基础,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