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洋军阀时期历史汇总

北洋军阀时期历史汇总

近纲报告第一章节--北洋军阀时期引子--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渊源事情还得从十九世纪末期说起。

甲午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被李鸿章派赴东北前线,负责筹拨粮饷并联络各军。

由于清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朝野人士在战后交章上奏,争相向朝廷献言练军之法。

袁世凯的运气也实在是好,恰好这时编练定武军的胡燏棻被调去督办津芦铁路,袁世凯翁同龢和荣禄等人随后便联名保荐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前往小站练兵。

有了这些朝中大佬的保荐,事情当然好办。

由此,袁世凯便屁颠屁颠的跑到天津小站练兵去了,这也成为他一生事业的发迹之始。

1895年12月,袁世凯到小站正式接管了已初具规模的定武军,在将原定武军的兵额招足到7300人后,袁世凯将之改名为新建陆军。

为了把新建陆军建成一支模范军,袁世凯重金聘请了包括退役军官沙尔在内的十几位德国教习,并规定全军使用统一的新式步枪、马枪和快炮,其中大都为德制或奥制的标准化枪械,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时的袁世凯,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这支军队上,几乎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

袁世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建陆军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袁世凯用人还是有一套的,后来北洋军阀的这批风云人物大都是在袁世凯的提拔任用下才脱颖而出的,譬如“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原定武军的各级军官如曹锟、卢永祥、段芝贵等人,就连那些被朝廷革职的甲午败将如张勋、姜桂题、田中玉等人,他们也都纷纷投靠到袁世凯的麾下,为之卖命。

由于清廷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中惨败,扩大新军的规模也就成为朝野中的共识,这对袁世凯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机遇。

1903年11月,经过一番努力后,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袁世凯设立练兵处的建议。

由此,袁世凯甩开膀子大干,北洋陆军六镇也在两年之后大体编练完成,这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发轫期。

当时的北洋六镇,除第一镇因是旗兵不能控制外,其余五镇都是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嫡系部队。

各镇的主要将领也几乎都是由袁世凯一手选定,个个都是小站出身:第一镇统制先为凤山、后为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为王英楷,后为张怀芝;第三镇统制先是段祺瑞,后为曹锟;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改为张永成;第六镇统制先是王士珍,后改为赵国贤。

下面担任协统、标统的中上层军官也都是袁世凯的人,比如雷震春、陈光远、李纯、王占元、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田中玉等。

看到日益成长的新军和权势日渐加重的袁世凯,那些满族亲贵不免有些养虎为患的不寒而栗了。

的确,袁世凯是很能干,但他又太能干了,而且是个汉人哪。

袁世凯那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已经渐渐如脱缰之马,清廷的缰绳似乎有点套不住他了。

特别是军队方面,清廷虽然计划编练三十六镇,但除了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练成外,其它各省大都没有练成;即使练成的,战斗力也远不如北洋陆军六镇。

袁世凯毕竟不是曾国藩那样忠君爱国、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这万一他……哼哼,后果不堪设想哪。

前期--北洋军阀主要人物及重大事件果真,后来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公元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之后不久,便利用同盟会的内部分化,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统一与稳定。

1913年的“宋教仁案”发生后,南方革命党与袁世凯决裂。

7月,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叛乱国家,“二次革命”爆发。

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

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也由于破坏了社会安定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二次革命”被袁世凯北洋政府打败。

袁世凯打败“二次革命”乱党以后,便开始了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活动,为了压制地方分裂势力,袁世凯也逐渐独裁起来。

后袁世凯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帝制,但激起了南方军阀的不满。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

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

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

与护国军在四川交战失利,袁世凯为了避免国家分裂,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

皖系的段祺瑞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占踞东北三省。

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部分军阀还在外国列强操纵下,中国从此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

1917年7月,张勋应黎元洪“调停”之邀,率三千“辫子军”入京,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

段祺瑞派军进攻结束了清帝复辟的丑剧,重任国务总理。

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权后,为了弱化地方军阀的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段祺瑞的行为激起了南方革命派及西南军阀的反对。

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随即讨伐段祺瑞的第一次护法战争拉开帷幕。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

“西原借款”、“兰辛——石井协定”。

段祺瑞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

广东非常国会的召开与“护法军政府”的成立。

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和冯国璋的“和平统一”主张。

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的勾结。

护法军政府的改组和孙中山的被排挤。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段祺瑞其人说起段祺瑞,不得不浓重介绍下他。

段祺瑞(1865—1936),曾用名启瑞,字芝泉,晚年号称“正道老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生,安徽合肥人,人称“段合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太平集(今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太平村)。

1899年12月,随工部右侍郎、山东巡抚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编撰了许多本操练章典,是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冯国璋)之一。

他曾六次主政:1913年5月1日至7月31日代理国务总理,1916年4月22日至6月28日任政事堂国务卿,1916年6月29日至1917年5月23日、1917年7月17日至12月22日、1918年3月23日至10月10日三次出任国务院总理,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后面会有介绍)爆发。

以皖系失败告终,段祺瑞被逐出北京。

他避居天津日本租界寿街,开始吃素念佛。

当直奉失和,奉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失败后,段祺瑞及时地派段芝贵到东北联络张作霖,又派徐树铮到南方交好于孙中山。

段祺瑞、张作霖、孙中山结成“三角同盟”。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接受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主张和段祺瑞的游说,于战场上突然倒戈,进而挥师入京,发动政变,推翻并囚禁了总统曹锟,直系战败。

冯玉祥将其所部改称为国民军,通电拥戴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并电邀段祺瑞、孙中山入京共商国是。

11月中旬,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在天津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

11月24日,段祺瑞就职典礼在北京铁狮子胡同陆军部旧址执政府办公处举行。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乃将总统、总理合一,规定临时执政兼有二者之权力。

在1924年3月纪念北京大学25周年的民意测验中,大学生们选出的“国内大人物”中,段祺瑞得票仅次于孙中山、陈独秀和蔡元培,与当时青年人的偶像胡适并驾齐驱。

1926年,通电下野,退隐天津。

段祺瑞一生枭雄,谈起他,这里再介绍他与吴佩孚,张作霖等人的渊源及北洋军阀后期的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后期--北洋军阀的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秀才(吴佩孚)造反—直系军阀的兴起吴佩孚为获得文凭,前往保定报考陆军速成学堂,一举考中,被分到测绘科,成了段祺瑞的学生,学期仅一年。

是年,吴氏已28岁,属大龄学生;段氏37岁,乃军界中坚。

两个未来将影响中国政局走向的军人自兹结缘。

本来是师生关系,应该是老师提携学生才是,但早些时候,吴佩孚却未曾获得老师的青睐。

至民国元年(1912年),段祺瑞已是全国头号军人排名第一的陆军上将、内阁陆军部总长,而吴佩孚则刚刚被保荐为炮兵团团长。

让吴氏入老段法眼并使其在全国军界声誉鹊起的,是他在讨伐张勋复辟中的锐不可当。

民国六年(1917年)7月,“辫帅”张勋在京拥兵复辟,下野的前总理段祺瑞在天津奋起组织“讨逆军”并自任总司令,驻军保定的曹锟通电响应,被段总司令委为西路讨逆军司令,曹师长命吴佩孚担当西路先锋。

吴氏精心谋划,一马当先,从丰台一口气杀进天坛,击溃了“辫子军”3000余人,而张勋带到北京来的“辫子军”总共才4300来人。

此役,吴佩孚为中华民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正式走进段祺瑞的视野。

段总理下令:袁氏已死,以反对帝制为名义的西南各省独立务须取消。

但中央政府的号召却遭到西南割据政权的反对。

曹锟奉命挥师南下,其急先锋,又是吴佩孚。

那会儿的吴氏,是何等的威风!率北洋大军出直隶,下河南,过湖北,至湖南,势如破竹,所向无敌。

老段喜出望外:只要这位学生一声令下,他的军纪严明、士气正盛的大军即可抵定三湘进而荡平粤桂两省,而北京政府“武力统一”的梦想则指日可待。

然而,吴佩孚却突然按兵不动了,他开始与占领区的军政首领及士绅终日饮酒赋诗,不再言战!段总理急得亲往前线劳军,除批准晋升吴佩孚为第三师中将师长外(曹锟已晋为直鲁豫巡阅使),还授予其“孚威将军”的殊荣,以励其一鼓作气扫平两广,统一中国。

可是,谁也没想到,老段回京后,吴佩孚突然通电全国:阋墙、煮豆,何敢言功?既经罢战议和,南北即属一家,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对外不能争主权,对内宁忍设防线?……之后,这位主力师的师长竟开始擅自撤军,把政府军打下的大片江山拱手送还了南方!江山轮流坐吴佩孚不听中央命令,擅自撤军北归,打乱了武力统一中国的战略部署,段祺瑞恼怒万分,迫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曹锟与吴佩孚等免职查办。

那会儿,大总统徐世昌已成摆设,段总理要做的事他拦不住。

岂料,曹、吴早在摩拳擦掌准备一战了。

民国九年(1920年)7月,曹锟等直系军政集团的部将们以反对段之心腹、西北筹边使徐树铮为由,悍然起兵犯上。

段总理不得不动员军队迎战,将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编成的军队改名定国军,自任总司令,挥军迎战直军。

由此,直皖战争爆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