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本试题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共23个题。
考试中请仔细审题,认真答卷。
做到字迹美观(一律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卷面整洁、文笔优美、谢绝空题。
一、全卷文面分(6分)二、积累与运用(19分)的一项是()(2分)完全正确....A.诘.问(jié)颓.唐(tuí)琐屑.(xiāo)文绉绉.(zhōu)B.尴尬.(ɡà)取缔.(dì)滞.笨(zhì)寒噤.(jìn)C.震悚.(sǒnɡ)伛.着(ǒu)焦灼.(zhuó)阻遏.(è)D.伎俩(liǎnɡ)荒谬.(niù)箱箧.(qiè)央.告(yān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荒辟微不足道大庭广众长途跋涉B.烦躁穷愁潦倒风尘苦旅荡然无存C.愧作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D.赃物锐不可挡低眉顺眼生死祸福3.按要求默写。
(共8分,每小题1分)A.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B.,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C.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D.?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E.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F.夜久语声绝,。
(杜甫《石壕吏》)G.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H.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共4分,每小题2分)中国文化报讯10月11日,济南市纬十路小学的操场上热闹非凡,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集中展示。
机场路小学、平阴四中的学生拿着刻刀木刻版画,闫千户小学的学生则在薄薄的蛋壳上镂空雕刻,博文小学的学生悬腕写书法,南上山街小学的学生展示画脸谱和皮影。
二十九中的学生用黄河泥捏泥人。
展演区,汇文学校的柳子戏、姚家小学的舞狮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轮番上场亮相,深深吸引了现场参观的人们。
“要让孩子们以主人翁姿态投身非遗保护和传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薪火相传。
”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说。
A.给上面一则新闻拟写标题。
(2分)B.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2分)换用号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5.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节选)。
(共3分)⑴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
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⑵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⑶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
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
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
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A.写出上面选段中人物的名字:⑴⑵⑶衍太太。
(2分)B.《朝花夕拾》中“记人的文章尤其值得反复阅读,领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笔法的精妙”,从上面三个片段中任选一人,说说鲁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个人物怎样的感情。
我选人物(只写序号),我从选文中读出鲁迅对他(她)的感情。
(1分)三、古诗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6.用简洁的语言描绘“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景象。
(2分)7.“迷津”一词写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分)(二)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画舸①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舸(ɡě):大船。
8.本诗直接点明诗人情感的关键词是“”;将无形的愁思形象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
“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现象,也指前路的坎坷。
(2分)(三)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⑵便要.还家()⑴阡陌交通..⑶便扶向.路()⑷寻.病终()⑸无案牍之劳形()⑹宜.乎众矣()..⑺曾不盈.寸()⑻矜.寡孤独()10.根据要求,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分)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只画一处)....的一项是()(2分)1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A. ①通计一舟,为.人五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 ①其.人视端容寂②其.两膝相比者C. ①何陋之.有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或置酒而.招之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回答问题。
(6分)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③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弈喻》中说“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请结合你的一次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现代文阅读(31分)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13分)①一部分研制机器人的专家认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机器人的大小,未来机器人的大小应该和昆虫相仿。
②大型机器人需要沉重昂贵的发动机和大量的动力消耗,需要接合的手臂和数千米的连线。
控制所有这些硬件又需要数平方英寸的微晶片。
而如果机器人的这些部件组装起来只有昆虫那样大小,那么它的造价不但会便宜得多,它所能从事的工作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影响。
③一般说来,目前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都可由相应的机器来取代。
与工厂中固定的有强大....动力的机器相比,许多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不如留给相应的机器去做。
但是小机器人所能做的工作却不是机器所能完成的,这正如微型飞机比大型飞机更适合用来观测农场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自动灌溉和施肥系统一样。
比如只有微型机器人,才能沿着患者的血管,进入变窄了的冠状动脉去排除血管壁上沉淀的胆固醇,从而解除病人的危险。
④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
不过研究人员确已成功设计出一种能进入煤气或自来水管道去修补裂缝或漏洞的微型机器人。
这种机器人进入管道之后,可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经过地方的电导,一旦测不到这种电导,就表明那里存在着裂缝或漏洞。
于是该机器人便作出“自我牺牲”,用自己的身体来把裂缝或漏洞堵上。
⑤如果许多这样的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更是一般机械所无法比拟的了。
比如说战场上可使用微型机器人兵士。
这些“兵士”可轻易地偷偷爬过或飞过战场,而不被敌方的雷达系统发现,因为它们体积微小,且可超低空飞行(乘微型火箭)。
一旦越过敌人的防线,它们便可成为摧毁敌方设施的生力军,就像毁掉农作物的蝗虫一样。
⑥这种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目前已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
当然要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还需克服一系列技术上的障碍。
其中主要是如何把现在机器人所用的齿轮、杠杆、曲柄、弹簧和其它机械部件缩小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同时把传感器、电动机、控制计算机及其他系统装配到一块微晶片上。
⑦当然目前制作微型动力部件的技术还处于刚刚研制阶段。
1988年初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制造出了只有1/5毫米长的带连接部件的曲柄和齿轮。
这种齿轮的轮只有红细胞一般大小。
新泽西州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已经研制出了比蚂蚱颚还要小的钳子。
该实验室还研制出了只有半毫米大小每分钟24000转的气功涡轮机,其转速比许多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还要快。
机器人微型化的另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
为微型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装置要比电池小非常多才行。
不过,微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⑧微型机器人的大量生产恐怕还不是近年之内能办到的事情。
然而,一旦这种机器人能批量生产出来,它们在科研和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13.用“//”在下面给全文分层。
(2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14.与大型机器人相比,微型机器人的优势有哪些?(2分)15.简要说明第③段加点文字“一般说来”的表达效果。
(3分)16.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分别说明其作用。
(4分)....的一项是()(2分)17.不符合文意.....A.大型机器人的发动机沉重昂贵。
B.许多微型机器人通力合作,其功用是一般机械无法比拟的。
C.机器人微型化的所有问题是动力问题。
D.微型机器人的批量生产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二)世上所有幸福的源头(18分)肖培东①“去哪里找呢?该去哪里找呢?”夜色中,母亲哭泣的声音在飘荡。
②我站在楼上,透过窗看楼下凄楚呼唤的母亲,我只看到她的影,夜色包裹了瘦弱苍老的她,只把她凄厉的哀哭声传出来。
这个女人,哭了一辈子,坚强了一辈子,做牛做马了一辈子,她抵御世界万千风雨的,除了她的勤劳与善良,就是她的永久不能安下的担心和一慌就要无助哭泣的声音。
③“妈,你别急,六六刚才说要自己回家的,他肯定没事。
”④今晚,六六要去学书法的,可是,我把他送出门外不久,他又猴一般地背着个小书包跳到了门外。
“爸爸,今天竟然不上课,少年宫里没人。
”听得出来他心里很高兴,少年宫发的小书包也乐颠颠地甩到身前。
我嘱他去奶奶那里,然后看着他消失在夜幕中。
⑤可是,我的母亲竟然没等到他,这个女人很快就慌神了。
她顾不得腰背疼痛,跌跌撞撞地就冲进了小巷深处。
她一路走,一路哭喊,仿佛要唤醒每一条恹恹欲睡的马路,要点亮每一盏迷蒙瞌睡的街灯。
昏暗的路,空旷了许多,日间熟悉的角角落落,现在都是一片陌生。
母亲穿着我买的那件枣红色的外衣,蓬乱的头发在夜风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内心的紧张。
她哭喊着,喊停了每一辆要驶过她身前的车,喊住了每一个掠过她身旁的人,喊呆了每一片颤颤巍巍的秋叶。
在她心里,这个世界,有责任要帮她找回孙子。
⑥“去哪里找呢?该去哪里找呢?”⑦我听着母亲的哭诉,仿佛置身在北京地坛那个著名的一度被废弃的古园里。
秋天的风是一样的萧瑟,那个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的女人,是她,也是我的母亲,我们的母亲。
⑧“妈,放心,六六这么大了,他懂的。
我打个电话问问,你先别急。
”电话里,我竭力劝慰母亲。
还没和学生说清楚,我不能立马冲下去,但我确信,六六一定是躲过了奶奶浑浊的眼光,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阅读。
这个孩子,一读起书,就会把时空全变成书里的文字。
他不会理会我的老母亲那身的枣红色,他甚至没听过这样凄楚的呼唤声。
⑨可是,我听过。
我的童年里,堆满了这样的声音。
⑩母亲从来就是担忧的。
我小时候不乖,喜欢绕过母亲各处张望,母亲种的那几绺地里,母亲整日往来的猪圈里,母亲推着砖瓦车必须要走过的沙子路上,还有那间小小的水泥房的前前后后,我都能听到母亲无助紧张的呼唤声,时间久了,就带着哭腔,声音就和今夜一样的无助凄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