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
课程代码:0508312
学分:2 学时:34
适用对象:本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专业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自然地理学
考试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务性。
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了解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多要素,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书籍、期刊,撰写读书报告,并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辩论、讨论,以进一步清晰本学科的相关概念、范式和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4,其中讲课30,课堂讨论、专题分析4学时。
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书籍、期刊,撰写小论文。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掌握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关系,了解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企业、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的调查分析方法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
二、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
三、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熟悉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的作用。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有代表性的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它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三、理论与现实
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二、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三、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胡佛的区位理论
二、区位的相互依存学
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熟悉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二、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三、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二、中心地的等级性
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
第五章公司区位论(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和空间演变模式,掌握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熟悉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以及公司区位选择对投资区的影响。
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和空间演变模式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二、企业的空间扩张
三、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四、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五、模式比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第二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
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第三节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二、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第四节公司区位选择对投资区的影响
一、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
二、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三、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六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与联系,熟悉农村工业化进程及对农区发展的影响,熟悉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
一、区域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模式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五、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六、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第二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
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第七章区域经济发展及空间组织(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熟悉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的关联,熟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关系,熟悉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
二、经济区概述
三、经济区划概述
第三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二、梯度推移学说
三、中心-外围理论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五、区际联系理论
第四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八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历程,熟悉其影响因素,了解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第一节发展历史及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进步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四、国际经济协调
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第九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带来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了解全球化与当地化的相互关系,了解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一、国际经济联系系统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
三、新的国际分工体制
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
一、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矛盾
二、本土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
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
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
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
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录
(一)教材
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该书系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二)参考书
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迈克尔•波特[美],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3、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4、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期刊:《经济地理》、《地理学报》、《人文地理》、《地理科学进展》、《Economic Geography》、《Regional Studie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