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内容摘要]庄子以道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追求物我同一、物我平等、物我和谐,着重从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入手,超越事物的是非、彼此、成毁、贵贱、生死等界限,试图使人们在主观上消除世上的一切差别和对立,实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完全契合。

他提出的齐物论思想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促进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庄子;齐物论;生态伦理;人与自然一、庄子的齐物论思想综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到今始终是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试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主张物我平等、物我同一,站在道的高度,以道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追求物我同一、物我平等、物我和谐,着重从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入手,超越事物的是非、彼此、成毁、贵贱、生死等界限,试图使人们在主观上消除世上的一切差别和对立,实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完全契合,庄子齐物论思想有如下内容:在庄子看来,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是非、彼此之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庄子《齐物论》)。

庄子在这里指出彼与是、生与死、可与不可、是与非是对立存在的,而且相互转化。

实际上,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存在着它的对立面,而且事物自身内部也包含着对立面,对立的彼此双方各有其是非,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不可分割。

从道的角度来看,道和万物本来就是同为一体的,所谓的是非、彼此之分不过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而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的,这样势必无法认清自然的本来面目,损害道的完整性和和谐性,“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齐物论》)。

真实存在的只有道,所以庄子强调“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齐物论》),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应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

这样庄子超越了万物是非与彼此的界限,认为万物各有其是。

庄子认为世间的万物没有所谓的完成与毁坏之区分,万物各有其自成。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

意思是说,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各有其合理性,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对的,不可肯定的,一切事物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相通为一的。

道是天地万物的共同起源,万物从这同一中分化出来得以生成,同时也意味着毁灭;而毁灭也同时意味着新的生成,天地万物就是以这种不同的形态相互转化着,不断自我毁灭、自我生成,处于不断的自我变化之中,而这是事物发展变化之中的同一过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达到自然均衡的境界,“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菲得其伦。

是谓天均”(《寓言》)。

在这里,庄子超越了万物成毁的界限。

庄子认为物与我也没有界限,物我是同一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无适焉,因是已”(《齐物论》)。

意思是说天下的事物没有比毫毛尖更大的,也没有比泰山更小的,这超越了事物大小的界限,超越了有限的空间;世间事物没有比夭折的小孩更长寿的,也没有比活了八百年的彭祖更短命的,这超越了事物生死的界限,超越了有限的时间,这就达到了物与物的齐一。

天地与我并生,我与天地在时间上齐了;万物与我为一,我与万物在空间上齐了,从而实现了我与万物的界限的超越,“非彼无我也,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齐物论》)。

庄子在这里旨在说明事物的大小、多少、寿夭等差别只在特定的比较关系中才是确定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是,虽然事物各有相异,但有其普遍本质,这就是道,“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得充符》),以道观之,万物一齐。

万物虽多而有别,但都统一于一个大整体。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自是、自成、自化、自用的,有着自身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这是庄子的生活理想。

但在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在庄子看来,这是由于在观察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不能避免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陷入有限的时空局限不能自知,且总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争论,“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秋水》),造成对事物认识和判断的片面。

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以齐物论为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认为如果从自然的立场观察宇宙事物,一切矛盾现象都是相等的。

一方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经常依据自己的成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样就会引起多重标准之争。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齐物论》)。

关于这一点,庄子在《秋水》篇中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列举了多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来论证,“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这几种观察事物的角度,由于观察主体的不同而对同一事物得出了不同结论,这种观察方法使得人们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不能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质的认识,即庄子认为的无为之道。

另一方面,各方又常固执己见,喜欢肯定自己,否定对方,肯定对方之所非,否定对方之所是,“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齐物论》)。

此外,也常反对自己认为不善的,不知道否定自己所肯定的,加以自我批评和改进,“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胠箧》)。

这些做法通常是因为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导致认识上的片面,如《秋水》篇中庄子所说,不能与井中之蛙谈论大道,因为它局限于一定的空间条件;不能与夏虫讲冰凌,因为它受制于一定的时间限制;不能与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讲大道,因为他受制于教育背景的束缚。

由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如果不能超越狭隘的自我意识及时空限制,结果一定会形成以偏概全、强加己意、主宰他物的意识,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就是人力图征服、统治自然,抛开一切事物的自然本性和内在价值,不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平等待物,而这必会以失败告终,带来惨重的代价。

这如庄子在《至乐》篇中提到的养鸟的例子,一种方法是“以己养养鸟”,由于违背了鸟的习性而用人的生存方式对待自然物的生存,结果失败;另一种方法是“以鸟养养鸟”,用自然本身的生存方式对待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办事,结果成功。

一“天道”,一“人道”,结果迥然相异,生动地表达出了庄子的内心思想,“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在宥》),这是庄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

故而庄子提出齐物论,主张在道的高度观察世界,因为道是孕育天地万物之母,有生养天地万物之功,但它生养它们却不主宰它们,“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秋水》),超越一时、一地、一物价值标准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平等地看待一切人和物,承认每一物都有自己适应环境的特有的生存方式,有自身的价值,特别是有庄子所说的常人看不到的“无用之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应尊重自然,人不比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体高贵、优越,各物自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这是事实存在着的,人类对此不能漠视。

二、齐物论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庄子提出齐物论,主张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以达到万物平等的境界,但并不能因此将庄子的齐物论思想纳入相对主义的范畴。

从齐物论可以看出,庄子主张消除万物差别和对立的前提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对立的充分认识、了解与承认,在此前提条件下对对立的观念进行批判和重塑,它既包含了对事物差异性的认识,又不是简单地对差异性的抹杀,而是着重只从主观上消除差异,实现主观意识上的平等,而这并不代表现实中的差异的消除,并且庄子也觉察到日常生活中的差异的不可消除的现实性。

但是虽然现实中无法消除,这样做至少可以使差异的事物更加充分展开,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愈加全面的把握。

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益于认识人与自然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伦理关系。

人是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有意识的能动的主体,人不仅懂得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要依赖于自然,而且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同时具有调节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只是有时由于认识水平、实践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有限与缺乏产生一些错误,但这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人类自身,包括实践能力和智力水平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不断地由片面走向全面,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也会随着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更加合理与和谐。

相反,自然只是被动的客体,只是人类认识和利用的对象,人与自然存在物之间无法建立双向、互动、平等的实践关系,更谈不上权利和义务关系。

如果纯粹地遵循自然来调整甚至抑制人的行为和活动,要求人类不要干预自然,实际上这只会泯灭人的本性,阻碍人的发展和进步历程,甚至会造成人的退化。

伦理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探寻合理的生态环境伦理观,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伦理观,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了避免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再次造成误解,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之说,实际上这是自觉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它从本质上说还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在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同时注意尊重和保护自然生物。

其实这一基本思想与庄子提出齐物论的意图很相近,庄子意识到现实中万物的差异不容易消除,因而主张从主观上消除差异,实现观念上的平等,这对当前尊重和保护自然生物,加强生态平衡有可取之处。

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力求理论与实践的内在一致,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人、物在现实中终究不会平等的,这是由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的。

但是,主张观念上的、意识上的平等,提升生物体的地位,加强对它们的保护,这是至今在人与自然的现实冲突中寻找到的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也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1]黄山文化书院编. 庄子与中国文化[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2]唐坤. 论庄子万物一齐的平等境界[J], 江汉论坛, 2005.[3]郭向东. 论庄子齐物论的本质[J], 兰州:西北师大学报, 2004.[4]傅华. 生态伦理学探究[M], 华夏出版社, 2002.[5]岩佐茂. 环境的思想[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6]赵冬. 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J], 道德与文明, 1999.[7]蒋柳萍.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J], 探索与争鸣, 2005.[8]杜维明. 人性与自我修养[M].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9]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新世界出版社,2003.[10]王彩云,马兆明.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困境[J], 齐鲁学刊, 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