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
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
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
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
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
古今研究庄子的学者对于《齐物论》该如何理解持有不同说法。
大致说来,前人的分析可概括为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理解。
齐“物论”认为庄子旨在消除当时各家各派对于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于客观事物的评论常常是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当作裁决一切的绝对真理。
针对这种情况,庄子从其相对主义的角度给予了坚决的否定。
“齐物”论则是庄子进一步基于道之本体意义而提出的自己对于天下万物的看法,概
括地说就是“使万物齐同于道”。
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
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
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
庄子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
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
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
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
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
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
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
但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
昭文、师旷惠子都是那时候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
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
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
《齐物论》的当代意义是肯定客观规律性,但同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
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
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
这在《齐物论》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庄子的《齐物论》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思想,促进其引导我们正确地进行思考。
《齐物论》主要思想的当代意义就是利用其正确而积极的一面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问题,处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