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

提高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

提高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之我见[摘要]德育课作为技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课教学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

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和素养
[关键词]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技工教育
[作者简介]万书萍女51岁荆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技工学校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人生观教育的课。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政治课的印象是枯燥乏味,单调呆板,抽象的理论讲解,加之这门课是公共课。

因此,学生对这科不感兴趣。

他们认为学习德育课没有必要,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了。

同样,德育课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也不高。

因为是副科,学校在有限的财力压力下,德育课在教学手段上还是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很落后。

因此,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师也存在着厌教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德育课上好,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德育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犹如一面“反光镜”,能折射出教育者思想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同时观念又能在实践中指引着教育改革的方向。

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成为提高技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更是
一个突破口。

为提高技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德育课教师应树立以下教学观念:
1、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我们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善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做到:第一平等。

实践证明,教师亲切、和蔼的形象,平等坦诚的精神风貌,一视同仁的态度是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重要前提。

一句关怀的询问,一段认真的倾听,一副亲切的面孔,无形中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学生就会感觉到被老师的尊重、欣赏,便会全心全意地与老师配合,从而产生不断上进的有效动力。

第二民主。

教师在教学中以满腔的热情、平等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质疑,鼓励争论,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逐步明确问题,让学生的发言做到言为心声,句由己出。

2、新时期的人才质量观。

很多教师认为,技工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中等专业技术水平,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就是合格的。

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技校德育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

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校对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智力及生活、生存能力的增加,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
饱满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加强公德心、社会责任感、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人才。

二、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德育课与其它学科不同,比较抽象,枯燥。

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要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新感觉,新体验,新剌激。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巧设导语,引发兴趣。

新颖别致的导语会起到先声夺人,引发兴趣,集中注意力的功效。

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言。

如我在讲“自律使人优秀起来”这一课时,我先讲了一则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叫仲永的孩子,他天资聪颖,很小的时候就会读书认字;五岁的时候,仲永已经能够吟诗作对,指物为诗了。

他的父亲为此很高兴,经常带仲永去炫耀,每次都赢得大家的一片赞许,甚至有人出钱买他的诗作。

等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人们发现他逐渐名不副实,但他仍然盲从于父亲,游走乡里。

因此整天忙于应酬,而荒废学业。

等到二十岁时,仲永和常人已没什么区别。

讲完这个故事我问同学们: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他父亲!是的,人们多会责怪糊涂的父亲,认为是他耽误了仲永,致使天才陨落。

其实我们再细细品味,仲永本人尤其是十二三岁的他有没有自误的责任呢?我们知道十二三岁的仲永已经初步
具备了辨别是非、认识自我的能力。

可是当他的父亲带他奔走炫耀,
受人夸奖时,他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盲从父亲,不懂得自爱,不能勇于自省,更不善于自控,最终毁了自己的前程。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他人,是智慧的表现;而能够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

要做到有自知之明是很不容易的。

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实现自知的目标,那就是自律。

学生听得入迷,也由此引出了本课:“自律使人优秀起来”。

以故事开头的导语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调,它既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用案例,拓展思维。

在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案例是教学内容的依托和引发点。

由于案例是结合学生年龄、情感特点和思维规律而精心选择的,因此往往充满趣味性。

在教学方法上,由于采取师生交互式探讨,学生的参与度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积极性大为提高,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上“学会人际交往”这一课时,我举了这样一个案例:193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在该州一个农民家里意外的发现了一位已满5岁的小女孩安娜。

她出生以后,母亲就把她单独关在楼上的黑暗房间里,每天仅仅给她维持生命的牛奶,此外不与她接触。

当地官员发现她的时候,小安娜又瞎又聋,不会说话,不会笑,不会走,不会咀嚼。

我问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一个同学回答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失去交往的机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交往对我们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人把人际交往称为人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3、创造意境,以情诱学。

德育课教材有理论观点的提出,却没有情境的描写,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神游现实。

如讲“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时,我们通过学生描述买灯炮的过程,启迪学生思考,售货员为什么一定要给顾客试试灯泡亮不亮呢?又问,你为什么不要不亮的灯泡?同学们纷纷回答,它没使用的价值。

结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它们也是对立的,使用价值归买方,价值归卖方。

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引导学生思考,揭示了经济学原理中两个复杂的概念,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三、利用教学媒体,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传统教学手段制约了技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克服德育课只讲理论、不需要信息化的观念。

实际上,要使德育课教学真正有吸引力、生动、活泼,必须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

利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激发兴趣,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教学中,德育课教师要积极借助于声像、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
化的视听、电子技术进行教学,使大量生动事例、专业生产过程逼真地展现在德育课受教育主体----学生面前,收到声形并茂、情理交融的效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开设网上课堂,教师与学生相关生活、就业、社会、学校、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问题相互讨论、交流、咨询、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这样教学效果会更为明显。

总之,要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修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才施教。

一改以前单向认知过程为双向交流过程,使教育的主体----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他们想学、爱学、会学、快乐的学。

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从消极被动的接受,真正转移到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高效学习者。

只有这样才能上好课新时期的技校德育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