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分类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 教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该部分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提纲挈领的作用。

所谓“承前”意味着通过学习分类方法,学生可以对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是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一个过程,所谓“启后”是指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分类方法后为以后更为复杂的化学知识体系提供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新课程内容编排的角度看,新课程打破了以往的“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一条主线,每一种类别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是从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作为切入点展开,这样可以举一反三,使学习变得相对简单有条理性。

在这样的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分类方法,以类别的角度,从共性出发去学习化学变得尤为重要。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认识到分类对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作用,学会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教学的“度”,由于必修教材是针对高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学习,在学生还未进行文理分科的时候,切勿任意拓展教学的难度,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乃至丧失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已经有了生活中很多事物是分门别类的概念。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

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学生“生活概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早就对分类有了概念,我们每天都处于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所以对于分类并不陌生,容易引起学生知识和经验的“迁移”。

●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该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在学习动机上,新学期伊始,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持续保证学生的这份学习热情。

【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分类的多样性,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类的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
系统的研究,发现变化规律;
2.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过程,掌握分类的方法。


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2.感受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

3.通过垃圾的分类的简单介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提倡绿色化学
的观念,将所学分类的知识应用生到活中。

【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分类思想,并逐步多角度地认识化学物质的分类,从而使其化学物质分类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上。

分类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之一,新课程在必修1的第二章加了此部分内容,可见其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本节教学设计的重点在整合与落实三维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二维目标的落实,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

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物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的应用,懂得物质的分类就可以实现由“掌握一种物质”向“贯通一类物质”的转变,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更高层次上认识化学学科。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属于方法类教学,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谈话-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情境和问题,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合作交流,使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1、引导-发现法
分类法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对事物分类的科学方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对其没有概念上的认识,通过让学生以生活中的例子来自主学习分类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并深刻理解分类的意义。

2、讲授法
概念类的学习,仅仅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是不够的,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适当的讲解。

3、谈话-讨论法
在学习分类法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相互讨论,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在讲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的特点。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对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举例,加强学生对分类法应用广泛的感性认识。

2.指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发现分类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指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各自的特点。

【教学设计】
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吗?【解析】通过引导同学分析由具体物质到一类物质,以及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以偏概全,由小见大的作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依据
2.树状分类法:对事物进行逐层分类。

3.交叉分类法: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分类。

4.应用原则: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教学准备】
实物教具:
NaCl(s)、I
2水、Cu片、稀HCl、Ca(OH)
2
、C粉、CCl
4

CuO粉末、蒸馏水、Fe粉
大张白纸、彩色笔、小卡片、透明胶、剪刀、磁力贴石油加工后产品的小样模型
【教学反思】
课后待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