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设计指导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6月一、设计题目黄村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二、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理论教学基础上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环境质量及评价,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是否具备灵活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和手段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环评工作的训练,掌握环评工作的具体工作方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方法,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2.基本要求本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依据建设项目相关资料,编写相关环评篇章或报告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完成某建设项目(或环境要素)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篇章)的编制。
具体要求为:(1) 总结和巩固课程知识,使之进一步加深和系统化;(2)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3)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方法;(4) 得到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计算方法和预测能力的训练;(5) 能够对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及评价结论进行正确评述;(6) 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书所要求的所有内容,撰写一份完整的环境质量与评价报告。
三、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时间:一周。
四、设计技术要求和指导1.设计技术要求在已知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环境质量与评价的相关分析和计算,提出完整的成果。
其成果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形式提交。
(1)明确设计任务,熟悉原始资料学生领到课题后,应认真仔细阅读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明确设计任务、内容及要求。
(2)计算和分析对设计涉及的内容,要求概念清楚、正确,设计思路清晰,结论合理;所需要计算的内容,要求方法得当,步骤完整,计算正确,分析合理,资料整理完整,图表完备、规范。
熟练使用Win-Word排版功能,以及图表的正确排版和插入。
(3)设计报告书设计报告书是设计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做到内容齐全,逻辑严谨,叙述简洁,文词通顺,格式正确,排版一致。
2.设计综合指导(1) 总则结合评价项目的特点阐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的目的、编制依据,明确评价采用标准、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目标。
(2) 工程分析根据任务书提供的资料分析建筑项目主要原材料、物料平衡、水的用量与平衡、水的回用情况,工艺过程,废水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案等。
(3) 渗沥液的水量预测由于垃圾场渗沥液水量和水质是随垃圾成分、垃圾数量、填埋方式、填埋时间以及当地水文地质和气象等条件而异,因此以恒量估算在可变条件下的产生量,其准确度较差,为了真正反映出渗沥液产生量,本次评价以国内外有关资料为依据,通过计算模式确定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的渗沥液产生量。
渗沥液的产生量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SW=Q+WE+WG-GE-WC其中:Q—进入填埋场的降水量;WE—进入填埋场的外部汇水量;WG—填埋场内垃圾挤压和降解产生的污水量;GE—填埋气体带走的水量;WC—填埋场表面蒸发量;SW—渗沥液产生总量。
由于本填埋区设计采用了垃圾挡坝、场底防渗处理、场底导渗系统、场内排水沟、填埋气体的疏导等措施以及自身地形条件,因此周围地表汇水不会或很少进入填埋区内,填埋场地产生的渗沥液主要来自降入场内的雨水和垃圾自身产生的污水。
根据国内外经验,采用如下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实际由降水产生的渗沥液量:Q-WC=C×I×A÷365000式中:I—多年平均降雨量(毫米/年);A—填埋场面积(平方米);C—综合入渗系数。
其中C 值考虑了降水直接入渗和填埋场表面蒸发的综合因素。
根据本项目垃圾填埋区的覆土性质、覆土坡度、气象条件、蒸发量等条件,确定计算参数C 按平均值取0.35。
根据国内外经验,垃圾压实后垃圾中的含水率为40%,而项目进入垃圾场的新垃圾含水率约为55%,多余水分会在填埋和降解过程中流出。
垃圾自身产生的渗沥液量可按公式:WG=B×(0.55-0.40)。
其中B:垃圾每天的填埋量。
(4) 员工生活污水的水量计算可采用类比法,参考其他城市资料。
(5) 环境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地面水、地下水环境质量,以地面水、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为基准,采用单因子和综合质量指数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进行评价。
(6) 环境影响评价衰减系数K。
根据评价河段的河根据实际调查情况,估算东江河水污染物CODCr道特征及水文状況,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1~2.3~93)所推荐的一维稳态混合模式进行水质预测;分垃圾淋滤液处理与不处理两种情况预测。
同时进行垃圾场对地下水污染影响预测与评价。
(7)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可以参考其它建筑施工场地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8) 环境污染风险分析环境风险评价一般是指非正常情况下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具有事故性和突发性的特征。
因此,通过鉴别,分析垃圾填埋场建成启用后,在非正常运行情况下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并提出预防与应急的防护措施,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对环境影响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从风险识别因子分析、渗沥液非正常排放环境风险定性分析和事故防范应急处理措施的角度进行污染风险分析。
(9) 项目拟选址合理性分析从地质、地貌和地表水的分布,与环境保护目标的距离以及交通的角度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10)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总结环境现状质量评价、建设期间环境影响分析评价、项目建成后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地下水)的主要结论。
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设计报告书的规范化要求1.总体要求中文写作,独立按时完成。
要求语言通顺,说理清晰,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图表规范,内容充实,论据可信,成果正确。
应具备下列内容:1)封皮:包括名字、学号、专业、学校及学院、日期;2)目录(包括最终排版后的所对应的页码);3)正文2.具体要求:见附录1、2、3。
六、课程设计参考书[1] 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七、成绩评定根据平时考勤、设计成果质量按五级记分制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凡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
在设计期间,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是否独立完成等方面。
设计成果的检查,着重检查设计思路、计算、图表等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成绩评定按课程的目的要求,突出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的评定。
考核方法:随时检查参加工作的情况、工作态度、讨论情况,对设计报告书进行检查批改。
课程设计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参考标准如下:《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设计考核标准附录1 封皮格式《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设计报告书黄村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姓名:专业:学号: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年月日附录1 目录格式目录1 总论1.1 任务的由来1.2 评价目的1.3 编制依据1.4 评价标准1.5 评价区的环境要求及评价工作等级1.6 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1.7 评价范围1.8 评价重点1.9 评价工作程序2 建设项目概况及污染源分析2.1 建设项目概况2.1.1 建设项目名称、性质、位置2.1.2 建设项目规模、内容及及生产工艺2.1.3 生活垃圾的产量及性质2.2 水、电及能源2.2.1 供配电、控制与通讯工程2.2.2 给水2.2.3 排水2.2.4 消防2.3 填埋区垃圾降解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2.3.1 垃圾的降解及其组成的变化2.3.2 影响填埋区垃圾降解的因素2.4 项目水污染源排放情况分析2.4.1垃圾渗沥液的产生过程2.4.2影响垃圾渗沥液产生的因素2.4.3本项目垃圾渗沥液的水质2.4.4本项目渗沥液的水量预测2.4.5本项目员工生活污水的水量计算2.5 水污染控制措施3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3.1 自然环境状况3.1.1地理位置3.1.2 地形地貎3.1.3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3.1.4 气象、气候3.1.5 河流与水文3.1.6 土壤植被3.2 社会环境状况3.2.1 社会经济状况3.2.2 人群健康状况3.3 拟建项目周围污染源概况3.4 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环境功能属性4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4.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4.1.1 监测布点4.1.2 监测项目4.1.3 监测时间4.1.4 水质分析方法4.1.5 评价标准4.1.6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4.1.7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4.2 地下水现状监测与评价4.2.1 采样点的布设4.2.2 监测项目4.2.3评价标准4.2.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4.2.5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5 水环境影响分析5.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5.1.1 项目水污染物特征5.1.2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5.1.3 排放源强5.1.4 水质预测模式5.1.5 模式参数选择5.1.6 预测结果5.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6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6.1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6.2 施工期污水防治措施7 拟建项目事故风险分析7.1 风险识别因子分析7.2 渗沥液非正常排放环境风险分析7.3 事故防范应急处理措施8 项目拟选址合理性分析9 评价结论与建议9.1 环境现状质量评价结论9.2 建设期间环境影响分析评价结论9.3 项目建成后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9.3.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9.3.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9.4其它有关建议9.5综合结论附录3 正文格式一、标题1、一级标题及字体××(三号宋粗体)顶格1.1、二级标题及字体××××(四号宋粗体)顶格1.1.1、××××(小四号宋粗体)顶格1.1.1.1、××××(小四号宋粗体)顶格(1)××××(小四号宋体)空两格(2)××××(小四号宋体)空两格①××××(小四号宋体)空两格②××××(小四号宋体)空两格A、××××(小四号宋体)空两格B、××××(小四号宋体)空两格a、××××(小四号宋体)空两格b、××××(小四号宋体)空两格·××××(小四号宋体)空两格文字开头空两格××××××××××××××××××××××××××××××××××××××××……(小四号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