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两小儿辩日ppt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惟弈秋之为听。 3.一人虽听之。 4.思援弓缴而射之。 5.虽与之俱学。 6.弗若之矣。
“之”在这里有4种不同的意思。有的相当于 “的”作用,如:例1和例2中“之”相当于 “的”的作用;有的指某件事情,如:例3中 “之”指“弈秋的教导”;有的指某种事物, 如:例4中“之”指“它”,即上文的鸿鹄 天鹅;有的指人物,如:例5和例6中的“之” 指他,前一个人,即专心听弈秋教导的那个人。
网 络 拓 学 论 语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 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 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
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
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1、我所欲也:是我所想要的。2、熊掌:熊的脚掌,
是珍贵的食品。3、亦:也。4、二者:指鱼和熊掌。5、
兼:同时都得到。6、舍:舍弃。7、取:选择。8、生:
生命。9、义:正义。
词语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联系课文,说说句子的意思。
使弈秋诲二人弈。
使:让 诲:教导 弈: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其:其中 惟:只 之:的
惟听弈秋之为
一人虽听之①,一心以为有鸿 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②;
第一,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 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 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 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 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 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 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 语气。 第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第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 达到背诵。
实践研学
《新两小儿辩日》 主题是:“太阳与 地球的距离一天之 中有无变化?” 正方的观点是: “太阳与地球的距 离一天之中有变化” 反方的观点是: “太阳与地球的距 离一天之中没有变 化”
互动展学 网络拓学
考问 质疑
原 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 而取义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不能同时
译 文
都得到时,我选择熊掌而舍弃鱼。生命是我所想 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生命和正义不能同时
都得到时,我选择正义而舍弃生命。
你 知 道 之 的 不 同 意 思 吗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
言文的兴趣,体会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叙述
教 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 材 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 简 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 析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 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 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 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同 伴 助 学
为:谓,说。
其:他,指后一个人。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既然是全
个 体 自 学
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他教两个人下棋结果如何?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虽
然在听,心里却以为会有天鹅飞来。竟然“思援
弓缴而射之”。他为什么会想拿起弓和箭去射它?
“它”是谁?
3、“虽与之俱学”却为什么“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三、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四、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五、结合注释读古文,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知觉,一个
导入: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
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 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 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 和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 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 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 “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 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 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 二要停顿得当。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
然也。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 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 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 文 言 文 的 方 法
实践研学
网络拓学
网 络 拓 学 孟 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 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 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历史任务交给 这个人,一定要首先磨难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 络骨骼,饥饿他的肉体皮肤,空匮疲乏他的身体, 所作所为总是被干扰搅乱,借以撼动他的心志使 他性情更加坚韧,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 ╱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以你议主题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 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 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 绝不可 三心二意 的道理。
你 能 说 出 每 句 的 意 思 吗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 (3)惟弈秋之为听。 (只听弈秋的教导。) (4)思援弓缴而射之。 (想拉弓搭箭去射它。)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如前一个 人学得好。) (6)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小结:“虽与之俱学”却“弗若之矣”,原因是“专心致志”和 “三心二意”的区别。态度不一样,结果就肯定不一样。
一、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 援: 通国: 俱: 善: 弗若: 诲: 然:
考 考 你
二、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1、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论?
自 读 思 考
2、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3、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4、孔子做出科学的解释了吗?对“两小儿” 的笑,孔子心里会想什么?又会说什么呢? 5、从这“辩”和“不能决”里,我们悟出 了什么道理?
我 知 道
1、日出时太阳离地球近,还是正午太阳离我们近? 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 一个焦点上。一月初日地距离最近,七月初日地距离最远。 因此一月初到七月初是早晨的太阳离地球近,正午的太阳 离地球远;七月初到第二年一月初是早晨的太阳离地球远, 正午的太阳离地球近。 2、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出之初在天边,参照物是范围小的天边、山、树等,这 样太阳看起来就比较大,如车盖。日中时太阳在正中天, 参照物是范围很大的整个天空,太阳看起来就小,如盘盂。 3、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因日出之初太阳光斜得利害,太阳高度小,地面单位 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太阳光所经过的大气层更 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日初出沧沧凉 凉”。而正午太阳高度大,地面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 射要多得多,同时太阳光所经过的大气层比较薄,大气对 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所以“日中如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