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24最后一分钟(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24最后一分钟(教案)

24*最后一分钟1.认识课后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搜集香港回归及百年香港相关资料。

一课时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导语:同学们,听下面这首歌曲,“小河湾湾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你们知道这里的“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香港)2.香港是哪一年哪一天回归祖国怀抱的?(1997年7月1日)3.教师:1997年6月30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中英两国政府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叩问(kòu)刹那(chà)硝烟(xiāo)骨髓(suǐ)铸造(zhù)悄然(qiǎo)(2)理解词语。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脊梁:脊柱。

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2.背景简介。

香港的历史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构想。

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并设特别行政区。

3.放声朗读,边读边想:每个小节主要讲什么?4.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

现在,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指名分小节读,并试着归纳每节的主要意思。

)总结:这首诗共有四节。

第一节是写人们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第二节是写人们看到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升起时的情感。

第三节是写作者联想到香港的屈辱历史,但在今天,在这一刻,人们终于可以欢腾了。

第四节是写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它的明天将更美好。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分钟”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提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精讲课文。

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第一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和亲人谈心似的,“倾听(香港)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②想一想第一次出现的“最后一分钟”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香港就像中国离散多年的亲人,如今骨肉即将团聚,此时作者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2)第二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二节,“最后一分钟”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旗帜”“旗杆”“寂静”中,我们仿佛看见了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②找出表现人们那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3)第三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三节,想一想作者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联想到了什么。

(虎门销烟、深入骨髓的伤痕、发黄的旧条约。

)②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己感受到的作者此时的思想感情。

(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

虽然有骨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

在这“最后一分钟”里,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洗雪了。

“使大海沸腾”表明了人们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人们为此而欢欣鼓舞。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4)第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四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朵紫荆”指对香港的美好祝愿。

香港将结束“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表达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课文总结,升华爱国情感。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

2.如果让你写《最后一分钟》,你会抓住哪些特写镜头来写呢?请你也来试着当一回诗人吧!课件出示诗句: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3.观看香港回归的影片片段,感受令人振奋的一刻,面对流浪百年的游子,你最想说什么呢?(香港,你历尽沧桑,今天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快来吧,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正期盼着你;快来吧,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等候你;快来吧,我们将共同启程,迎接崭新的世纪!)4.总结。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它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让我们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五、布置作业。

1.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进一步了解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的历程,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史等。

可以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也可以在信息直通车上和大家交流。

2.搜集其他有关香港回归的诗歌,有感情地朗诵,在下周班队课上展示。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

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

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

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年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

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

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

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

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

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

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

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

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恶、真、善、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

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同时也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

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都读了不下10遍。

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

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3.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

略读课文,注重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

我想,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

这种没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