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带绦虫医学寄生虫学

猪带绦虫医学寄生虫学


(三)猪囊尾蚴:
如黄豆大小或米粒大小,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 囊液及一内翻的头节,其形态结构与成虫一样。
“米猪肉”或“豆猪肉”:即含囊尾蚴的猪肉,因其 颜色为白色,大小如米粒或豆粒而得名。
二、猪带绦虫生活史:
二、猪带绦虫生活史
(一)猪带绦虫生活史流程图
成虫 虫卵(随孕节排出) 六钩蚴 囊尾蚴 成虫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误食“米猪肉”,导致患者体表出现许多黄豆大小的皮下结节。
这是什么寄生虫病?
病原体就是猪囊尾蚴!
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又名链状带绦虫、 猪肉绦虫、有钩绦 虫,“寸白虫”, “白虫”,是猪带 绦虫的一个孕节片, 其幼虫寄生则可引 起囊虫病。
一、形态:
(三) 在中间宿主(人、猪)体内的发育
(1)感染的阶段:虫卵 (2)感染的方式:
a:异体感染 误食食物、水中的虫卵 b:自体外感染 肛门-手-口 c:自体内感染 (3)寄居的阶段:囊尾蚴
(三) 在中间宿主(人、猪)体内的发育
(4)寄居的部位:人(皮下、肌肉、脑、眼、心、肝、肺等) 猪(四肢、腰肌、心肌、舌肌等)
六、流行与防治:
(一)猪带绦虫的分布:
(二)流行因素:
1. 生猪的饲养管理不善; 2. 人们食肉的习惯或方法不当; 3. 生熟炊具不分或大锅炒菜; 4. 肉类检疫不严。
(三)防治:
1. 治疗病人: 驱虫治疗:传统疗法:槟榔南瓜子合剂: 现代疗法:吡喹酮
2. 加强猪圈、厕所的管理; 3. 宣传教育,讲究个人卫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4. 严格肉类检疫
但一般症状轻微。
(二)囊尾蚴——猪囊虫病
1. 致病机理:占位性病变及死虫引起的变态反应。 2. 临床表现:随寄居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二)囊尾蚴——猪囊虫病
3. 临床分型: (1)皮下及肌肉型囊虫病:
(2) 脑囊虫病: 癫痫样发作、颅内压增高症 状、精神症状 。
(3) 眼囊虫病:
五、诊断:
(一) 猪带绦虫病:
顶突 小钩 吸盘
颈部
猪带绦虫头节
生殖孔 卵巢
卵黄腺
猪带绦虫成节
猪带绦虫孕节
蛋白膜
小钩 六钩蚴
胚膜
猪带绦虫虫卵
(5)发育的时间:从虫卵至成熟约3个月 (6)寿命:数年
四、致病:
(一)成虫——猪带绦虫病(肠绦虫病)
1. 致病机理:
a、机械性损伤(吸盘、小钩、微毛对肠壁的损伤和刺激) b、虫体释放的代谢产物和分泌物所引起的过敏性反应 c、大量掠夺宿主营养
2. 临床表现:全腹隐痛、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营养不良,
人(终宿主)
猪(人)(中间宿主)
人(终宿主)Leabharlann (二) 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
(1)感染阶段:囊尾蚴 感染途径:经口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米猪肉”
(2)寄居阶段:成虫 寄居部位:小肠上段 寄居方式:吸盘、小钩、体壁微毛
(二) 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
(3)离体阶段:孕节 离体方式:随粪便排出
(4)发育的时间:从感染到成虫需2~3个月 (5)寿命:成虫可存活25年
1. 询问病史: (1) 是否去过流行区 (2) 有无生食或半生食“米猪肉”史 (3) 有无排节片史
2. 病原学检查:(1) 粪便查孕节 (2) 肛门拭子法查虫卵
3. 实验性驱虫
五、诊断:
(二) 囊虫病:
1. 询问病史: 2. 病原学检查:组织活检 3. 免疫学检查: ELISA测Ab 4. 其它辅助检查:如眼底镜、核磁共振、CT、B超、X线等。
(一)成虫:
1. 大体结构
虫体乳白色,扁长分节,虫体较薄,略透明,长约2-4米。
2. 头节:近似球形,有4个吸盘,顶端有顶突, 上有2圈小钩,内圈小钩长于外圈小钩。
3. 颈部:
4. 链体:
幼节: 成节: 孕节:
(二)虫卵:呈圆球形,棕黄色,卵壳薄,内有一较厚的
胚膜,呈放射状条纹,胚膜内为一球形的六钩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