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组)
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
主要理论依据:1、比较教育的主客观基础。

比较的主观基础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

通过对两国高等教育的时间、空间上的考察,可以对各个方面进行比较。

人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单元及其知识单元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相似和差异,便是比较教育得以进行的主观基础。

通过对中、印两国教育的过去、现在状况的比较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通过对中、印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描述、解释,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对所能避免的问题和错误加以控制。

3、教育学理论。

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形态、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研究思路: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眼前的世界宛如一个活生生的大舞台,国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旦、净、末、丑角,一幕幕地不停上演。

我们期盼了解外国的教育,可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时,映入眼帘的图景却是那样令人眼花缭乱,那样扑朔迷离。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世界教育将何去何从?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超级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之二,印度与我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它们有着自己优良的传统,在教育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为教育体系中较有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建立起了自己庞大而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

1、区域比较
(1)空间层次:从宏观(如地理位置等)、中观(如教育理
念、教育基础、习惯等)、微观(如各国不同的心理差
异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2)时间维度:从两国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教育状况进行
比较。

2、制度比较
(1)学制:印度的高校分两类:大学(237所,为世界之
最);学院有大学学院和附属学院(10600所),此外还
设有研究生院。

印度的大学实行自治,可自行决定课程
与组织考试,实行学位制,从低到高有学士学位(3-4
年)、硕士学位(2年)、哲学硕士(1年)、哲学博士
学位(3年)。

中国的高校由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
及其它属于高等教育的机构实施,分专科、本科、研究
生三个层次。

(2)性质:印度的大学分为中央(国立)大学、邦立大学。

有四种类型的大学,即中央直属大学、中央附属大学、
单一大学、联合大学。

(3)较有名的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达大学、孟买大学、马德拉斯大学等等。

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
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
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

(4)男、女受教育机会比较:在印度女子地位历来较低下,且有向女方要嫁妆的风俗,通常家里生了女孩子认为
是“赔钱货”,虽然现在女子的地位得到了一些改观,但
仍存在着差异,据1998年的统计,当时的女子人口与总
人口数的比例约为48.2%,但女子入学数与总入学数的比
例初小为43.6%,高小为40.1%,初高中为37.1% ,高校
为34.8%。

中国虽也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当是在现代社会
也不是很明显。

3、专题比较
(1)教育人员比较:学生、教师、校长的比较。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一家国际咨询公司McKinsey提出了有关中国高
等教育的报告‘其中对中印两国的大学生素质进行了简单
的比较,结论是印度大学生明显比中国的大学生更能胜
任跨国公司中层管理的工作。

从哈佛、MIT、加州理工
学院、牛津、剑桥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到美国国家宇航
局、IBM、微软、Intel、Bell这些著名的高科技机构和跨
国公司,都不能离开印度培养的学生。

根据《华尔街日
报》提供的资料,印度的人均GDP仅是中国的一半强
些,但印度软件设计师的平均工资达到11000美元,中国
则为9000美元,反比印度低一截。

(2)教学工作比较: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工作、教学方法、学位等方面的比较。

(3)教育管理工作比较:行政与学校管理、教育法、教育经费的比较。

(4)政府对大学投入比较: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
期只需交200卢比学费和60卢比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当
于人民币70元左右。

其他政府高校的收费也大致如此。

大学收费如此低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3.8%,2003年达
5%,2006年预算比2005年提高了31.5%,政府承诺在未
来几年内比重将提高到6%。

这些资金通过印度大学拨款
委员会(UGC)落实到院校头上;政府其他部门也向相关
院校实行补贴拨款,以鼓励学生进入所属行业来工作;
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和当地优秀企业在院校提供奖
学金来吸纳人才,因此高校获得不少隐形资金,也就无
需将目光集中在学生的钱包上。

此外,印度校方管理层
以及各种学生组织,积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寻找兼职工
作。

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非常灵活,一些高校甚至允许
学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有些学校还会提前
给学生颁发“文凭”———证明他目前正在该校学习的介
绍信……低廉的学费,易得的兼职,让穷人家的孩子不
再因没钱而辍学。

反观我国,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
重从2002年最高3.41%到2005年的2.16%,呈逐年下降的
趋势;教育投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共同负
担,地方政府往往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按规定完
成教育投入,从而形成巨额“教育窟窿”。

政府教育投入
的严重不足,逼着学校自己“办教育”,使得乱收费已成
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大地抬高了大学学费。

对于
学生兼职,我国的许多高校不是竭尽所能提供帮助,而
是人为地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依
靠社会兼职帮助自己完成学业。

4、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与经验比较
中印两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进展,构建了基本符合自己国情的统一学制,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5、中印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
通过对两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及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展望和预测各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预计结果:通过前面几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发展的特点好的经验与教训,发现两国各自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做出轮廓性的描述。

存在问题:本课题设计研究中、印两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文献资料方面,由于印度不是很多人关注的国家,特别是研究教育方面的不如研究制造业、服务业、外资、基础设施……的多;另一方面印度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特别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或者由于教育理论的缺乏,对其研究也没有研究美、英、法、日、德等国家的丰富。

再者,由于现代社会的改变与更新之快,资料所显示的不一定是最前沿的;国家制定的各项教育政策各级学校不一定能实施,因此在某些方面理论与实际存在脱节。

参考文献:[1]《比较教育研究》 2006年9月;
[2]《当代国际教育》冯增俊主编,华师大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3] 〈〈比较教育基础〉〉张维平、张诗亚主编,辽宁大学出版
社1991年版;
[4] 〈〈比较高等教育概论〉〉杨汉青、韩骅编著,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3年版;
[5]〈〈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6]〈〈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赵庆典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7]〈〈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版;
[8]〈〈部分国家和部分省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比较研究〉〉云南省教
育科学研究院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