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类型的发展趋势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已进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新阶段。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与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做对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发展趋势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chools Types of Development TrendAbstract: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ve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fter system reform and expanded massively, then has entered the new stage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higher school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s and with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igher compar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 a’s higher school type.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School type; Development trend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学校数量不断增加,高校在校生人数也不断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和大规模扩招,已进入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据2009年11月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消息,全国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22所增加到2008年的2263所,增长比例超过120%。
其中,地方高校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8年的2152所,地方高校数量不断上升,而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数目则锐减,主要是高校大量合并,民办院校和高职类院校不断发展所致。
对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其他国家做对比,对于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高等学校类型发展等问题,对于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校发展长期以来, 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 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 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
在我国根据办学经费主要来源,高校一般可分为部属院校、地方院校、私立院校;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 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分科类院校;根据学校等级划分,高校一般可分为重点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高职院校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代我国高等学校类型的发展变化。
1.1从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学校的状况是, 当时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有步骤地接收和接管了大陆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各类高等学校, 包括公立、私立和受外国人控制教会办的学校。
另一方面, 将解放区创办的各类高等学校有计划地迁入内地各大城市。
1947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05 所。
按办学体制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公立高等学校有124 所,私立高等学校有79 所,到1952年,全部私立高等学校改为公立。
改革开放以后打破国家包揽办学的格局,建立民办与公办相结合的办学体制。
创办了大量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
1.2从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1952 年下半年至1953 年底, 教育部对全国的高等学校进行院系和专业的调整。
建立由单科院校与文理科综合大学构成、且以单科院校为主的大学体制。
减少综合大学数量, 将包罗众多学科的综合大学改为文理科大学, 大量设立单科院校。
这一基本方针是在参照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经过1952、1953 年的两次大规模的调整, 全国的综合大学都由原来的多学科(文、理、工、农、医、师范) 改变文理两科, 且数量上只保留了13 所, 1947年综合大学占大学、学院总数的41. 4% , 1953 年则下降到8. 5%。
1955 年, 为了改变高等学校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即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少数沿海大城市的情况, 又进行了部分省市院系的调整, 并且新建了一批高等学校。
经过第二次院系调整, 到1957 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29 所。
1958 年至1966 年为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建设时期,高等学校的主要类型为综合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基本形成了我国独立、完整、有特色的高等学校类型体系。
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掀起了一股“合并热”,据“中国高等教育网”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起,全国有一千多所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被卷进了合并风,共形成了412所合并的高校。
高校合并,本质上是一种在不改革体制、不改善教学的条件下,靠扩大规模,增加学科门类的方式办“一流教育”,是单科类大学向综合类大学回归的表现。
1.3从学校等级划分按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大学或综合大学,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 专门学院, 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 专科学校, 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
大学和专门学院的培养目标均为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1954年开始遴选和确定重点大学,开始了我国重点大学的建设之路,这是现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各批次的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1954 年12 月, 中国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定》,确立了6 所高等学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之后进行了多次增加。
1995年, 国家教委开始在高等学校实施211 工程,把高等学校分成了重点扶持和非重点对象。
现在高校入学考试中主要有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专科、高职类院校划分。
2、德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校发展由于战争及纳粹的破坏,德国高等教育遭受极大摧残,德国的大学损失了约60%的建筑物、附属设备、图书资料等。
战争结束时,战前的23所大学仅9所保持相对完整,战后初期联邦德国境内有16所大学和8所工科高等学校,战后的10多年,一批新大学得以建立,同时许多州恢复并新建了师范学院,60-70年代在旧有综合性大学的基础上,德国联邦政府又增设了一些工科大学、医科大学和经济大学,还有专科大学转变为综合大学。
将“教师培训中心”改成一般性大学或者并入综合性大学。
增加高等学校类型。
60年代以后新建的大学在专业设置和内部结构上都不同于老式大学,其类型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综合高等学校、函授大学。
综合高等学校的特点是招商和课程设置是双层次的。
它不但招收完全中学的毕业生,也招收中专毕业生。
前两年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后面课选择偏于实践的一年学习或者偏于理论的两年学习。
它被认为是一种大学结构的改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但综合高等学校不能兼顾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功能,发展缓慢,最终走向传统大学。
1968年10月31日,各州签订了一个共同建立高等专科学校的协议,之后,以培养第一线工程师的非学术性的高等专科学校相继建立。
1978年,联邦德国共有高等学校265所,其中高等专科学校136所,与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相似,联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以其规模小、实践性强、学制短、就业率高等特点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大学以外的第二大主要高等教育机构。
3、中德两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的同异中国和联邦德国是两个地处不同洲的国家,两国的历史不一样,高等教育的立足点也不一样,但是在他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发展中,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一些相同的地方,德国的高等学校发展的某些措施,也是值得我国去参考与借鉴的。
3.1中德两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的相同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
各国的教育体制,学校类型的设计与发展不断趋于统一,这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高等教育融合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中德两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校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是由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一起构成的,并且是综合类和单科类共存的状况。
大学多为综合类院校或有朝着其发展的趋势,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对专业要求主要是不断向研究型发展。
而其他教育机构则主要是单科类院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3.2中德两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的不同处中国和联邦德国高等学校类型发展中,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道路更曲折,从1952年的院系调整,到9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的合并,可以看出,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是在不断的摸索着前进并发展的。
中国的高等学校的类型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进行大的调整,改变的大多数是办学形式,国家调控占据了高等学校类型发展的主导地位。
而德国的高等教育学校类型是随着社会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市场需求进行不断增加的,虽然也有政府调控在其中,但其更具时代产物的特性,更能适应德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4、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高等学校类型的增加导致管理困难,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下降,人们对高等学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和高职类院校教育的不信任等,都使得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步履维艰。
中国高等学校类型如何发展,关系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4.1综合类大学资源不断整合,注重通识教育,向科研型发展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合并,导致综合性大学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综合性大学体系越趋完善,其职能也不断的进行扩充。
由于大学的扩招带来的大学生人数的上升和大学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质量得到高校的进一步关注,因此实施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倡,综合类大学各学科之间加强融合,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是有思想的高素质人才。
综合类大学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场所,而不只是教会学生干事情的培训机构。
4.2高等职业院校在竞争中不断完善,向实用性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1996年召开的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各地创办,或者由之前的中等职业院校发展而来,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其社会地位并不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招收、收费、就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到与普通高等学校同样的待遇,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有历史原因和自身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