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简介
• 麻风早期为未定类麻风(IL),可演变成任一类型。 • 麻风杆菌数量:LL>BL>BB>BT>TT • 机体免疫力:LL<BL<BB<BT<TT • 1981年,WHO麻风研究小组建议将麻风分为少菌型麻
风(PB)和多菌型麻风(MB),前者包括IL、TT和BT, 后者则为LL、BL和BB。
3
麻风杆菌感染后的系列变化
皮损常有感觉减 退,神经干麻痹 常对称
感觉减退为晚 期表现,常见 对称性肢端感 觉丧失
降级或升级反应 系统性病变
抗酸杆 0~1
0
菌
+
0~2+
1~3+
3~4+
5~6+
麻风菌 -~+
+++
+~++
-
-
-
素试验
10
实验室检查
• 组织病理:TT主要表现为真皮小血管及神经周围有上 皮样细胞浸润,抗酸染色常查不到抗酸杆菌;LL表现 为真皮内含有泡沫细胞(即麻风细胞)肉芽肿,抗酸 染色显示泡沫细胞内有大量的麻风杆菌,因不侵犯真 皮浅层,故表皮与真皮间有一无浸润带。
1. 杀灭细菌,终止传染; 2. 防治麻风反应,减少神经损害; 3.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保护麻木肢体; 4. 及时处理神经损害所致的并发症; 5. 对患者进行社会—心理—经济康复,帮助
接触麻风杆菌
未经治疗的 治疗后的
TT
进展情况
进展情况
自愈
BT
亚临床感染
IL
BB
消退
TT
TT
BT BT
抵抗力强 而不发病
BB 消退 BB
BL
BL
BL
LL
LL
LL
4
临床表现
未定类麻风 • 皮损为单个或数个浅色斑或淡红斑,表面光滑
无浸润,境界清楚或不清楚。 • 局部轻至中度感觉障碍,神经症状较轻,可有
浅神经粗大但极少发生运动障碍和畸形。 • 多数查菌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可阴性或阳性。 • 本型可自愈,亦可转变为其他型。
• 麻风杆菌检查:取活动性皮损组织液印片进行抗酸染 色,TT多呈阴性,LL多呈阳性。
• 麻风菌素试验:用于测定机体对麻风杆菌的迟发型变 态反应,TT多呈强阳性,而LL多呈阴性。
11
实验室检查
细菌指数的计算 0 100个油镜视野(OIF)内未见细菌 1+ 100个OIF内有1~10条菌 2+ 每10个OIF内有1~10条菌 3+ 平均每个OIF内有1~10条菌 4+ 平均每个OIF内有10~100条菌 5+ 平均每个OIF内有100~1000条菌 6+ 每个OIF内菌数>1000条 细菌指数=各部位查菌“+”号数的总和/查菌部位 数
• 易感人群:人有不同易感性,发病高 峰年龄为10~30岁,2岁以下婴幼儿及 70岁以上老年人很少发病。
2
临床分型
• 5级分类法(免疫光谱分类法):根据机体免疫力由强到 弱、麻风杆菌数量和类型演变来分型,包括结核样型 麻风(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中间界线类 麻风(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瘤型麻风(LL)。
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简称麻风杆菌)为 G+细菌,离开人体后生活力很弱,自然干 燥环境中只能存活1.75天,在0℃时 可存活3~4周,但煮沸8分钟或日 光直射2~3小时可使之丧失繁殖力。
1
流行病学
• 传染源:主要是多菌型麻风患者,其鼻 腔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每天排菌可达数 百万条。
•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呼吸道)是主 要方式,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传播。
7
临床表现
麻风反应 • 在麻风的慢性病程中,突然出现急性或亚急性病变,原
有皮损或神经损害加重,发生新的皮损或神经损害,伴 有畏寒、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 • 常见诱因:气候变化、药物、精神因素、内分泌改变 (月经前后或妊娠后)、预防接种、酗酒、过度劳累、 营养不良、外伤和手术治疗。 • Ⅰ型麻风反应(细胞免疫),多发生在BT、BB、BL患 者,皮损和神经损害加重,多无全身症状。 • Ⅱ型麻风反应(体液免疫),多见于LL或BL,成批出 现皮疹,伴全身症状及急性淋巴结炎、急性睾丸炎等。
皮损感觉早期 丧失,神经干 麻痹不对称, 神经脓肿多见
皮损感觉 减退,神 经干麻痹
结核样反应(急 降级或升级反 降级或升
性加重)
应
级反应
BL
LL
不稳定
稳定
多发,较小,广 多发,较小, 泛分布;早期斑 对称分布;边 疹,发展为丘疹、 界不清,表面 结节、斑块,边 光泽,有斑疹、 缘模糊,中央浸 斑块、结节及 润,可见“空白 弥漫性浸润 区”
TT
BT
BB
稳定
不稳定
最不稳定
单个或数个边界 多发,大小不 双相性损
清楚的浅色斑或 等;环状损害 害,界于
/和红斑,边缘 内、外界清楚, BT与B
隆起,表面干燥、 缘隆起;斑疹 L之间,
脱屑,分布不对 或斑块边界清 可见“空
称,斑块表面呈 皮损中央常见 白区”
鹅卵石样
“空白区”
突发、严重、不 对称,皮损感觉 早期丧失
12Leabharlann 诊断依据1. 皮损伴有感觉障碍及闭汗,或有麻木区。 2. 周围神经受累,表现为神经干粗大伴相应功能
障碍。 3. 皮损组织切片或组织液涂片查到麻风杆菌。 4. 病理可见特征性病变。 5. 符合上述4条中的2条或2条以上,或符合第3条
者一般可确立诊断。 6. 需与多种皮肤病进行鉴别。
13
治疗原则
6
临床表现
瘤型麻风 • 皮损数目多且对称,发展快,受累组织器官范围广。 • 皮损可为斑疹、斑块、结节及弥漫性浸润。眉、发脱落。
眉部及额部结节导致狮面。 • 周围神经普遍受累,导致明显感觉及出汗障碍、面瘫、
手足运动障碍和畸形、足底溃疡和骨质疏松。 • 淋巴结、睾丸、眼和内脏器官受累严重。 • 皮损处可查见大量细菌,麻风菌素试验阴性。
5
临床表现
结核样型麻风 • 皮损为较大的红色斑块,境界清楚或稍隆起,表面干燥
粗糙,毳毛脱失,可覆盖鳞屑。 • 皮损常局限,数目少,不对称累及面、肩、臀、四肢等
少汗易受摩擦的部位。 • 皮损附近可摸到粗硬的皮神经,周围神经也可粗大,并
致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和出汗障碍、肌肉萎缩、运动障 碍及畸形)。 • 查菌阴性,麻风菌素试验多呈强阳性。 • 经治疗后皮损消退较快,预后较好,少数可自愈。
8
临床表现
纯神经麻风: 亦名原发性神经炎性麻风,指仅累及一根或 多根周围神经而不伴有皮损的麻风。部分病 例可能实际上为既往治疗或治疗不足的患者, 其皮损在就诊时已经消失。
9
各型麻风的临床特点
特点 病程 皮损
神经损 害
IL
不稳定
单个或 数个浅 色斑或 红斑, 边界清 楚或不 清楚
轻微, 不对称
并发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