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风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概况

麻风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概况

特异性 遗传学素质
特异性 细胞免疫力
易 感 人 群
9
麻风病传染二个因素
自然因素
热带、亚热带地区 温暖潮湿 麻风杆菌存活时间长 皮肤暴露部位多 紫外线照射强
社会因素
卫生状况:医疗条件,… 文化教育:健康知识,… 居住条件:接触机会,… 人口流动:疾病流动,… 风俗习惯:人为传播,…
热带病 流行病
社会病 贫穷病
0.1
0.01 1985868788899091-
0
0.01 1985868788899091-
Ä ê ¼ ² » ¡ Â Ê GNP£ ¨È Ë Ã ñ ± Ò £ ©
Ä ê ¼ ² » ¡ Â Ê GNP£ ¨Ë È Ã ñ ± Ò £ ©
11
麻风病的流行特点
年龄 性别 种族 …
HuB CQ
GZ
SH
规划按照近年患病率和发现率 情况,将各省划分为三类地区
YN
GX
TW
HaiN
28
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
总 目 标
年 代 现症病人数 县(市)患病率 新病人2级畸残 2015年底 2015年底 20%(减少) 1/万以下 25%以内 2020年底 早期 发现 80% 70% 畸残 率 17% 23% 2020年底 50%(减少)

19
全球麻风病疫情
麻风病流行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等亚热带地区 根据143个国家和地区上报的资料

2016年全球麻风病登记例数为171,948例 2016年出现的新发病例数为214,783例
20
1991~2016年全球新发现麻风病例数
900 800
700
发现数 ( X 1000 )
600


根据防治形势采用适宜的防治策略措施--重要原因
注重麻风防治队伍和业务骨干的培养--关键因素 社会各种机构和国外组织参与麻风防治--重要法宝


32
麻风病漏诊、延误诊断严重

流动人口增加,非流行区防控形势严峻。流动人 口新病例前4位的省市是广东、浙江、上海和北京 武汉报告有66.25%患者被漏诊,其中28.8%患者被 误诊为其他皮肤病而收治住院 山东报告88例患者由于漏诊而延误诊断的平均时 间达257个月
3
麻风分枝杆菌


革兰阳性细菌,无鞭毛和芽孢,有无荚膜尚难定论, 抗酸染色呈红色 体外培养尚未成功 九带犰狳、红松鼠-携带麻风杆菌
4
麻风杆菌感染后体内过程
瘤型(LL)
进展持久 性疾病
界线类偏瘤型(BL)
亚临床 感染阶段
中间界线类(BB)
95%:无临床表现
自愈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 (BT)
结核样型(TT)
10
经济发展与麻风病流行
Î «
10
· »
Î Ä
© ¨1/10,000£ Ê £ ¡ Â ¼ ² »
3500 3000
É ½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0
© ¨1/10,000£ Ê £ ¡ Â ¼ ² »
1
2500 2000 1500
1
0.1
1000 500
1994年,对所有多菌 型麻风患者给予2年 MDT,MDT覆盖率 >95% 1999年,90%县 (市)患病率≤1/10 万,发现率≤0.5/10万 上海、山东、辽宁、 江苏、天津、浙江等 省份率先达到基本消 灭标准
2001年《关于进一步 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 的通知》 2006年,《全国麻风 病防治规划(20062010年)》 2011年9月,《全国 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 (2011-2020年)》 简称规划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年 份
21


30
防治效果

患病率、畸残比下降,新发病例数、现症病例数
和未达标县数减少,2015年以县市为单位达到 WHO消灭麻风标准-患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 畸残康复服务最大限度覆盖,麻风畸残恶化状况 得到明显遏制 歧视现象得到较大遏制,全社会关爱接纳麻风患 者的环境逐渐形成
31


防治经验

政治承诺和政府重视--根本经验 保持健全麻风防治体系--持续保障


33
策略与措施

早期发现病例,加强规范治疗 加强疫情监测,科学指导防控 及早预防畸残,积极促进康复 加强健教宣传,消除社会歧视
34
病例发现过程中重要的可疑线索
皮肤出现不痛不痒皮疹(红斑、白斑、浅色斑、丘疹、结节等),久治不愈。 面部或耳垂出现水肿或肿块,面如醉酒。 出现无痛性伤口或溃疡,久治不愈。 皮损的感觉丧失或减退,麻木闭汗。 眉毛稀疏、脱落。 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 爪形手、虎口肌肉萎缩。 手、足麻木或有麻刺感。 手、足或眼睑肌无力。 垂足。
亚临床麻风
未定类麻风(I)
临床各型麻风
WHO: 皮肤涂片细菌阳性的多菌型(MB)和细菌阴性的少菌型(PB)麻风
5
传染三个环节二个因素 易 感 人 群
传染源
传染 途径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6
麻风病传染三个环节
未经治疗的 MB患者 未经治疗 PB患者
健康携菌者
(健康人皮肤中 查到AFB) 瘤型麻风患者 鼻分泌物或溃 疡是主要传染 源

“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是全球麻风控制的终极目标。
这次大会以“未竟事业-终止传播,预防残疾,促进融合” 为主题,对促进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世界麻风防治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任重道远,仍需 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克难攻关。

中国将加大投入力度和保障措施,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积
极推动麻风学进步和创新,促进消灭麻风目标早日在中国实 现,为全球消灭麻风作出贡献。
1
内容

麻风病的概况
麻风病传染三个环节 麻风病传染两个影响因素 麻风病流行特点和现状 麻风病防治概况
2
麻风病

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丙类)
潜伏期平均为5年,可长达20余年
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严重致容貌损毁和肢体畸残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畸残发生 可治愈、不需隔离
• 患病率和发现率:一、二和三类地区
26
1986-2020年新发现麻风病例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多菌型
少菌型
27
麻风病流行地区分类
HLJ NMG XJ GS QH XZ NX SX SC BJ TJ SX HB SD HN JS AH ZJ HuN JX FJ GD LN JL
24
我国麻风病流行现状
麻风病在我国已流行2000多年
60多年的积极防治+MDT方案
• 免费查治患者51万
• 2016年新发病例672例
25
我国麻风病流行现状
麻风病在我国已流行2000多年
60多年的积极防治+联合化疗(MDT)方案
• 免费查治患者51万
• 2016年新发病例672例
分布不均衡,云贵川等省局部仍有高流行区
17
型比差异
型比(新麻风病例中多菌型患者所占比例)
流行初期型比较低,流行得到明显控制型比上升

印度50%以上的患者是单块皮损的少菌型麻风 中国各地麻风的型比相差不大
• •
流行程度较高,30%左右 流行程度下降,59.6%—67.9%
18
麻风病的全球防治状况
80年代初,多药联合化疗(MDT)引入,患病率下降90%以上
38
谢谢!u
共同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39
G2D: Grade 2 disability, 2级残疾
22
我国麻风病流行现状
麻风病在我国已流行2000多年
23
麻风病防治三个阶段
控制传染阶段(1951-1980年)
基本消灭阶段(1981-2000年) 消除危害阶段(2001年之后)
20世纪50年代 “积极防治,控制传 染”的原则 60年代 “查、收、治、管、 研”综合性防治措施

1991年第44届世界卫生大会“全球在2000年消除作为公共卫生问 题的麻风决议”,目标(患病率<1/万)未如期实现
2000年WHO将全球达到消除麻风的最后限期延至2005年


2005年“进一步减少麻风负担和保持麻风控制活动的全球策略 (2006-2010)”
2009年“进一步减少麻风病负担的全球强化策略(2011-2015)” 2016年“全球麻风病防治策略(2016-2020):向一个没有麻风 的世界加速迈进”

自2008年起举办了九届麻风培训班,培训了1000多人 从皮肤科医生、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扩展到神经内科医生。

通过培训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有助于早期排查、发现麻风患 者、预防残疾。
遇到确诊或可疑患者,可转到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进行确诊 和免费治疗。 提高警惕,减少麻风病的误诊、漏诊。


37
习近平致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的贺信
1/10万(98%)
20%以内
地区
一类 地区 二、 三类
29
早期 发现 70% 6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