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认识错误讲义

刑法认识错误讲义



3、结果的提前发生,指提前实现了行为人所预 想的结果。 例如,甲准备使乙吃安眠药熟睡以后将其绞死,但 未待甲实施绞杀的行为时,乙由于过量服用安眠药 而死亡。要认定这一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 关键在于行为人实施第一行为时,是否已经着手实 行(是否存在具体危险)以及行为人是否具有实行 的故意。对于上例,可以认定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 犯罪且有实行的故意,则应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概言之,就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认识的 错误,包括罪与非罪,罪体和罪责的认识错误。 (一)假想的犯罪 亦即误把非罪当有罪。比如一般的违法或者不道德 行为或具有正当化事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二)假想的不犯罪 亦即误把有罪当无罪。比如捕杀麻雀。原则上不影 响定罪量刑。除非行为人确实不了解相关法律,也 不知道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则不能依法成立故意 犯罪。


此后,又分为构成要件的错误、违法性的错 误和禁止的错误,这与大陆法系的三要件构 成要件体系具有密切关系。此外还有期待可 能性的错误、违法阻却事由的认识错误(正当 化事由的认识错误,比如假想防卫和假想避 险)等。(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张明楷: 《刑法原理》)
二、法律认识错误


相似之处:两者实际发生的结果都不是行为人意图侵害的。 主要区别:发生错误的原因不同:对象错误的情况下,行为 人对所要侵害的对象在主观认识上发生了错误。对象错误的 情况下,行为人所要侵害的对象在认识上没有发生认识错误, 而是对可能介入的客观因素等缺乏认识,如果没有客观因素 的介入,或者行为人能够认识并回避客观介入因素,行为人 是能够完成对特定对象的侵害。只是由于疏忽了认识,并导 致了行为发生了误差,以致发生了不是行为人所希望或放任 的结果。质言之,对象错误,是由于行为人主观认识障碍, 导致行为人追求的结果没有发生;打击错误,是由于客观物 质障碍,导致行为人的行为没有发生预期的结果。
特别鸣谢

感谢老师给了我们这次上台表达的机会,也 感谢同学们的仔细聆听!希望通过这次讲解, 能给大家关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有一个初步 的了解。其中,谬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还望大家不吝批评和指正,谢谢!



(四)因果关系错误 一般指侵害的对象没有错误,但是造成侵害的因果 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过程不一致,亦 即侵害结果推后后者提前发生的情况。主要分三种: 1、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指结果的发生不是按 照行为人对因果关系的发展所预见的进程来实现的 情况。 如甲以杀人的故意用刀刺杀乙,使乙受伤,但乙为 血友病患者,因流血过多而死亡。

关于认识错误,有具体符合说,抽象符合说和法定 符合说(构成要件符合说)等学说。 因为时间关系,在此不便细说。 参考书目: 1、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5版; 2、张明楷:《刑法原理》,商务印书馆2011版; 3、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版; 4、李翔:《刑法案例与图表》,法律出版社2010版;
(三)打击错误 又称打击偏差、方法错误。主要是由于行为 本身的误差,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 实际受害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 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 其中包括对不同客体的打击偏差(拿刀捅甲 结果把乙捅死了)与同一客体的打击偏差 (拿棍打小孩的臀部结果打中了小孩的手)。

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之区别



(二)手段错误 亦即工具错误。指行为人实际采用的手段和预想的 手段在性质上或在作用上不相符,从而未能发生预 期的结果,并且形成某种犯罪的未遂,即手段不能 犯的未遂。比如张三想用砒霜把李四毒死,结果误 把白糖当碱面投放,李四自然没有死。张三因为主 观上有杀人的故意,只是因为手段认识错误而在客 观上未能达到杀人的目的,故构成手段不能犯的杀 人未遂。
案例剖析



本人认为吴某的误杀妻行为应属于打击错误,理由如下: (1)、从吴某(对着黄某)说“戳死你”以及拿匕首捅黄某的行为,可以看出吴 某具有侵害黄某的主观恶意和实行行为; (2)、吴某一刀过去,刺中的不是黄某,而是上前阻挡的妻子徐某,显然表明 吴某意欲侵害黄某而实际伤害了徐某; (3)、从整个案例可以看出(徐某和黄某坐在床上相隔三四十厘米),吴某并 没有杀害妻子的意图,可以得出黄某主观上不仅不希望而且也未放任自己的行为 对妻子造成伤害。 以上三点符合我国流行的关于打击错误的三个基本特征。(刘明祥《错误论》) 以下再论述排除对象错误的可能性: 对象错误,指行为人所要侵害的对象在一开始就发生了错误认识,决定了行为人 一开始就不可能对意图侵害的对象造成侵害结果。亦即,行为人在对象错误的主 观认识下,只可能对所欲侵害对象之外的第三者造成伤害。 结合案例,吴某一开始并没有发生错误认识,一刀过去也完全也刺中黄某的可能, 实际的偏差完全是第三人妻子的突发阻挡,因而排除对象错误的可能性。

又如妻子为杀害丈夫,准备了有毒饭菜,等丈夫回 来给他吃。但丈夫在回家时,妻子上街未归,丈夫 吃了有毒的饭菜而死亡。由于妻子还没有着手实行 的故意,只能认定为故意杀人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 的想象竞合犯(即想象的数罪,指一个犯罪行为触 犯数个罪名的情形,比如一枪打死一个人,同时又 打伤一个人)。(想象的竞合只是“想象的数罪”, 不是实质的数罪,是数罪的理论形态之一,是处断 的一罪。) (基于对一行为不得进行重复评价的原 则,“从一重罪处断”)


(三)罪名和罪刑的误解 比如误把偷盗通信设备认为是普通的盗窃罪,依法构成破坏 通信设备罪;误以为抢劫不判处死刑,如果抢劫过程中发生 暴力冲突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依法成立故意杀人罪,也 可能科处死刑。 此外,还有学者把法律认识错误分为犯罪认识错误(误无罪 为有罪和误有罪为无罪)和刑罚认识错误(误轻为重和误重 为轻)(陈兴良,《本体刑法学》)
真实疑案

吴某之妻徐某与本单位同事黄某从1994年开始与不正当性关系,被吴某 发现以后,徐、黄二人保证今后不再往来。2000年10月15日凌晨3时许, 吴某从徐某口中得知,徐、黄二人近期又有往来,十分恼怒,当即逼迫 徐某一起到黄某家中“讲清楚”,徐某只得顺从,吴某遂携带自制匕首 一把,与徐某一起于凌晨4时许至黄某寓所。刚进门,徐某即提醒黄某, “吴某身上带有刀”。尔后,黄某坐在床上,吴某和黄某斜对着坐在床 边,相距三四十厘米,吴某要徐、黄二人把事情说清楚,黄某否认近期 与徐某又有往来,徐某则沉默不语。吴某见状打了徐某一巴掌,并拔出 随身携带的匕首,(对着黄某)说:“戳死你”,便持匕首向黄某刺去。 徐某迅速上前阻止,被吴某刺中胸部,吴某见徐某捂住胸,血流不止, 慌忙将徐某送至医院抢救,当日凌晨4时40分,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案本属于典型的打击错误,但有论者认为,此案应属于对象错误(倪 培兴:“对象错误条件下犯罪既遂的认定问题研究——对一例故意杀人 案的定性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四期)。


2、事前的故意,又称Weber的概括的故意。指行为人误以为第一个 行为已经造成了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 行为导致了预期结果的情况。 比较典型的是,一个人基于故意杀人用棍棒打击被害人,结果把被害人 打成重伤,休克而昏迷过去了,被告人以为已经打死了,又实施了另一 个行为,把他丢到河里想要毁尸灭迹。后经法医鉴定,被害人是溺水而 死。一种观点认为,在杀人故意支配下实施棍棒打人的行为,是故意杀 人未遂。而在被害人休克的情况下将之丢入河里,是过失致人死亡。两 者分而论之,因此要定两个罪。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把前后两个行为 看做一个整体,只要是故意行为最终导致了人的死亡,就应该成立故意 杀人。在司法实践中,通常是按故意杀人定一个罪。而在刑法理论上, 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详见陈兴良《口授刑法学》P231,张明楷《外 国刑法纲要》,P226)

与事前故意有联系的是事后故意,即行为人 没有故意地实施了可能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 后,才产生故意,其后放任事态的自然发展, 导致结果的发生。比如,医生开始动手术后, 发现患者是自己从前的情敌,遂产生了杀人 的故意,中途停止手术不管,导致患者死亡。 这实际上是不作为犯罪问题。
小结



以上讲的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主要是我国刑法传统 上对认识错误的划分。其实关于认识错误的学说是很多,现 在也存在不少有争议的。大体还有如下几种划分标准比较流 行: 张明楷: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包括同一犯罪构成间的对象 错误,打击错误和因果关系错误)、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包括不同的犯罪构成间的对象错误和打击错误)、违法阻 却事由的认识错误。 陈兴良:罪体要素的认识错误(包括对象错误,手段错误, 打打击错误和因果关系错误)和罪责要素的认识错误(违法 性认识错误和期待可能性错误)
刑法上的 认识错误
主讲人:王宇 陈兵兵
一、何为认识错误




刑法学上的认识错误,主要涉及一个罪责的阻却问 题。通常指主观认识和客观状况不符合。但是错误 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认识错误:误认 广义的认识错误:误认和不知(陈兴良:《口授刑 法学》) 刑法学传统上分: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
传统观点认为,故意是针对犯罪事实的认识 或容许,错误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 认识不一致。(刘明祥:《错误论》) 日本著名学者大塚仁指出,刑法上的错误被 分为事实的认识与法律的错误,并被解释为 法律的错误不阻却故意,事实的错误阻却故 意。(参见大塚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
三、事实认识错误

亦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事实状况理解错误。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对象错误 也称客体错误。行为人误把甲当做乙加以侵害,客体认识错误是否阻却 故意? 若对象甲和乙都处于同一犯罪构成以内,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 仍属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依据法定符合说和具体附和说,犯罪对象错 误不影响犯罪既遂的成立。 如果超出同一构成要件,就阻却故意。客体错误有时候成立未遂,比如 行为人误把两性人当成女人来强奸,可以构成强奸未遂。或者误把怪兽 当成人来杀害,但杀的是怪兽不是人,因此可以构成杀人的未遂。但是 如果把人当成怪兽来杀害,阻却故意,也就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至于 是否无罪,还要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失。如果有过失,成立过失犯罪; 如果没有过失,那就是意外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