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期末概括完整复习题

刑法学期末概括完整复习题

刑法学1专题辅导(3---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行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

如果某一行为并未危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构成犯罪。

一、犯罪的一般客体(一概念: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

(二地位: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刑法所保护客体的最高层次,反映了一切犯罪客体的共性,因此是研究一般犯罪特征的依据,也是研究其他层次犯罪客体的基础。

二、同类客体(一概念: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二地位:犯罪同类客体的划分,是根据犯罪行为所危害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方面进行的科学分类。

我国刑法分则根据这一同类客体的原理,将犯罪分为十大类。

只有依据同类客体,才能对犯罪作科学的分类,建立严格的、科学的刑法分则体系。

三、直接客体(一概念: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二地位: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决定犯罪性质的最重要因素,揭示了具体犯罪所危害社会关系的性质以及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程度。

(三种类:(1根据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简单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只直接侵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侵犯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2根据直接客体在犯罪中受危害程度,将复杂客体分为主要客体、次要客体、随机客体。

主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刑法予以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

次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轻的、刑法予以一般保护的社会关系。

随机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可能由于某种机遇而出现的客体。

(3以具体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是否具有物质性为标准对物质性客体侵害的标志是产生物质性的损害结果。

对非物质性客体侵害的标志是不具有直接的物质损害形式。

刑法学1专题辅导(4---犯罪对象一、犯罪对象的概念(一概念: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二特征:(1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它一经犯罪行为作用,就成为客观的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可知性,表现为尽管其纷繁复杂,但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三特点:1.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

2.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

3.犯罪队形是刑法规定的人或物。

(四分类:①依物质表现形式,犯罪对象包括物体和人体两种。

物体是指货币、物品等一切具有价值、归属关系的东西。

人体是指人的身体,受犯罪行为作用主要表现在其生命、健康、名誉等受到损害或胁迫。

②依有无特殊限制,分为普遍犯罪对象和特定犯罪对象。

普遍犯罪对象泛指人或物而不加任何限制。

特定犯罪对象指某种特定范围内的人或物。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一联系:(1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2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加者。

(3犯罪分子的行为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或者具体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的。

(二区别:(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刑法学1专题辅导(5---犯罪客观方面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二特征(1法定性(2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3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4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核心因素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1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是一切犯罪构成要件的核心要件;(2危害结果——是大多数犯罪成立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的要件;(3犯罪的方法、时间、地点——只是某些犯罪成立在客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要件。

▲传统刑法理论中:危害行为被称为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危害结果、犯罪的方法、时间、地点则被称为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

▲刑法因果关系不是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

三、研究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1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2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3有助于区分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的界限(4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主观要件。

(5有助于正确量刑。

第二节危害行为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在人的意志或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二特征:(1客观上:是人的身体动静(有体性(2主观上:是基于行为人的意志或意识支配下的身体动静(有意性缺乏有意性的行为:(1人在睡梦中或处于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3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3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害的身体动静(有害性●争议:言论是否治罪我们:语言本身并非行为,不可能成立犯罪;但发表言论的有意识、有意志的身体活动若具有社会危害性,可能构成犯罪。

(四形式:作为与不作为。

二、作为(一概念: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二特征:1.危害行为的三个特征2.只能以身体活动实施3.违反的是禁止性规范(三实施方式:(1利用自己身体的作为。

(2利用物质工具的作为。

(3利用自然力的作为。

(4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

(5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

三、不作为(一概念: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二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2.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3.行为人没有履行作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三表现形式:身体的静止、消极,但并非绝对。

在某些不作为犯罪中,行为人往往具有积极的身体活动,如偷税罪。

(四不作为的义务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不仅指刑法明文规定的义务,而且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条例、规章等等。

非刑事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只有经刑法认可或要求的,才能被视为作为义务的根据。

换言之,只有当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成为刑法规范所要求履行的义务时,才是不作为法律义务的根据。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行为的前提是担任相应的职务或从事相应的业务。

在认定时,要注意义务的时限和对象,时限:应是行为人执行职务或从事业务之时,对象:必须仅限于职务或业务范围内的事项。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能够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行为。

法律行为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合同行为,广义地包括自愿承担义务行为。

(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这种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的排除危险或防止危险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

先行行为是否仅限于违法行为,是一个理论上争议较大的问题。

我们认为,无论是违法行为还是合法行为,既然由于它而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的状态,行为人就有义务消除他能够消除的危险。

当然,对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理论分类:纯正(真正不作为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如遗弃罪等;不纯正(真正不作为犯:既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罪等。

四、持有(一概念:指行为人对特定物品进行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支配、控制。

●争议:属于何种形式上的行为,学说:(目前未形成通说(1作为说(2不作为说(3择一行为说(4独立行为说五、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地位:是整个犯罪构成的核心。

(二作用:(1对定罪量刑有重要作用。

(2限定犯罪的具备范围,将思想排除在犯罪之外。

第三节危害结果一、危害结果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理论争议(1有的认为,危害结果是特指危害行为给客体造成的损害;(2有的认为,危害结果就是犯罪行为已经造成实际损害结果或者具体的物质性的损害结果;(3有的认为,危害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通过影响犯罪对象而对犯罪客体造成的法定现实损害及具体危险事实。

我们认为: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危害结果: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

包括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非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2狭义的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

狭义的危害结果可以被进一步分为物质性危害结果和非物质性危害结果(三特征:1.客观性:危害结果只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是可能造成的损害。

2.因果性:危害结果由危害行为所引起3.侵害性:任何一种危害结果都必然是危害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一定危害4.多样性:因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危害行为、行为对象、手段等都具有多样性。

二、危害结果的种类(一以危害结果是否是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分为构成结果和非构成结果。

(1构成结果,指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我国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以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构成要件。

(2非构成结果:指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表现:①存在于未遂犯与中止犯的中间结果;②存在于结果加重犯中的、超出基本构成之外的加重结果;③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任何形态中的随意结果。

▲分类意义:有利于正确认识危害结果在不同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正确定罪量刑。

(二以危害结果的现象形态为标准,分为物质性结果和非物质性结果。

(1物质性结果:指现象形态表现为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具有可测量性。

(2非物质性结果:指现象形态表现为非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具有不可测量性。

▲分类意义:有助于全面认识危害结果;有助于对非物质性结果作深入研究。

(三以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远近为标准,分为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

(1直接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所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不存在独立的另一现象作为中介。

(2间接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所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独立的另一现象作为联系中介。

▲分类意义:直接结果有助于正确定罪量刑;间接结果对量刑有影响。

三、危害结果的地位危害结果并非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它只是某些犯罪即结果犯的构成要件。

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概述(一概念:刑法上研究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

(二地位:因果关系是在危害结果发生时使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三特征(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2因果关系的相对性:一现象是某一现象的结果,其本身又可以是另一现象的原因。

(3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作为原因的危害行为的实施,必定先于作为结果的危害结果的出现。

(4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危害行为行为引起某种危害结果,总是同当时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其他各种条件相互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