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青浦区盈星幼儿园胡炜一、研究背景提问是指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来问,它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育策略。
它作为教师了解孩子认知现状,开拓孩子想象和思维的主要方法,在各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提问太随意,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提问封闭,成为考验孩子记忆的手段。
▲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提问单向,成为教师的专利,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提问数量过多。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
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
那支,如何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幼儿园日常实践中的“学习活动”进行了实践探索。
二、研究对象、内容教师:幼儿园一级教师教龄八年。
幼儿:中班幼儿(二胡特色班)人数38随机分为A、B组男女生比例1:2选材:来源于中班“我们的身体”主题中的一个学习活动。
活动名称:会动的身体三、活动实录、分析研究中选择中班《会动的身体》这一活动内容,进行两轮实践活动。
第一轮由执教者个人设计开展活动,第二轮基于自我反思和教研组内成员的共同反思再进行活动。
(一)第一轮实践◇ 对象:A组18名孩子◇ 活动要求:通过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感受它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 活动实录:(T:代表教师 S:代表孩子)实录分析一、游戏“木头人”T:让你一直不动你感觉怎么样:S:很难受的。
S:不舒服的。
S:我特别想动。
……T:人不动是很难受的,因为我们是有生命的。
孩子自由议论。
在游戏中提问,抓住了孩子的即时感受,孩子有感而发,活动气氛自由而又热烈。
二、跟着音乐动一动T:现在你感觉怎么样?S:很开心的。
S:手脚都很舒服的。
……孩子自由议论。
在欢快的音乐气氛中提问,孩子轻松、活泼,大胆、积极地表达。
三、在说说、做做中感受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T:你什么地方会动?它什么时候动的?S:我的肚子会动。
T:方昱吉吉说他肚子会动,看看动了没有?S:动了呀。
T:他的肚子是怎么动的呀?90%的孩子立刻做出反应。
以问答抛接的形式,教师注意调动全体孩子的互动,在说说做做中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调动了孩子的各种感官。
S:他的肚子一会儿缩进去,一会儿凸出来。
我的肚子也会动。
T:你们的肚子怎么会一会儿缩进去,一会儿凸出来的呀?S:因为肚子里面有气的呀!T:气在干嘛呀?S:吸气、吐气。
T:哦,我们吸气吐气时肚子也会会动。
T: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S:心。
T:我们叫它什么?S:心脏。
T:心脏是怎么样动的?S:一跳一跳的。
T:你怎么知道你的心脏在一跳一跳的?S:爸爸用手摸的。
T:摸在什么地方?你能摸到吗?S:在这里。
摸到了。
T:除了摸,怎么样我们还可以知道我们的心脏在跳?S:医生拿听筒放在耳朵里也听到了。
……T:刚才你们说肚子里面心脏会动,还有什么会动?S:……(没声音)T:再想想看肚子里面还有什么在动?S:屁股在动。
20%的孩子先后有反应。
孩子回答问题的面一下子降低了很多,而且出现了4次对教师的提问全体孩子毫无反应,活动气氛沉闷。
教师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孩子,但孩子对此几乎没有有效的反应。
因为这两个问题涉及的内容中班孩子知之甚少。
T:屁股会动的,想想还有什么在动?S:吃下去的东西会动。
T:吃下去的东西会动,那吃下去的东西到哪里去了?S:在胃里了。
T:胃里它怎么动的?S:它很饱的。
它下去要动的。
T:想想看我们现在一口饭吃下去,然后怎么样?S:……(幼儿没反应)T:到胃里面以后,怎么样呢?S:……(幼儿没反应)T:胃一动一动是在干什么?S:在消化/T:方昱吉吉说的很好。
T:原来肚子里面有的东西在动是帮助我们长大,消化东西。
比如说胃宝宝,它动呀是帮助我们消化食物。
刚才我们说到的心脏,它一跳一跳的是起什么作用呀?S:保护人不会死。
T:心脏一跳一跳说明我们人活着。
刚才我们说到的心脏,它一跳一跳的是起什么作用呀?S:……只有1个孩子对提问有反应。
这个问题远离孩子的知识经验。
教师反复提这个问题使孩子活动中的注意力开始下降。
四、讨论身体各个部位可能发生的疾病。
T:刚才你们说到身体里面心脏会动、胃宝宝会动,还有什么会动?S:胃。
T:说过了,还有呢?S:……(幼儿没反应)T:想想如果它不动会怎么样?S:会死掉。
T:什么东西不动会死掉?S:心。
T:心,还有呢?20%的孩子先后有反应。
“如果它不动会怎么样?”这个提问的时机不恰当,没有问在当问之时。
?“什么东西不动会死掉?”这个是教师盲目跟从孩子的回答进行了不必要的追问。
追问脱离目标,指向不健康。
S:胃。
……T:身体有的地方不能动了会生什么病?S:流感、癌。
T:你在医院里看见过有的人什么地方不能动?S:脚。
T:他为什么脚不能运?S:没盖好被子。
T:还有吗?S:还有眼睛、眼睛不能动就瞎掉了。
T:嗯,好的,还有吗?S:哑巴,哑巴的嘴巴不能动就不会说话了。
T:哑巴的嘴巴能动吗?S:能。
就是没有声音。
T:想想看手什么时候不能动了?S:……(幼儿没反应)30%的孩子先后有反应。
这个问题的范围太大,使孩子无从回答,只能根据“病”这个字来进行推测。
我们应该缩小这个问题的范围,使提问更有针对性。
第一轮实践后的反思:在这一轮实践中,教师预设提问有12个。
教师当场追问有22个。
反应较好的有11个,占35%。
反庆相对较差的有23个,占65%。
▲自我反思:在整个活动中,前两过程的活动气氛相当热烈而愉快,基本上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能得到孩子们的积极回应。
●分析原因:1. 教师注重了提问时游戏情境、音乐情境他创设,调动了孩子的各种感官。
2. 提问贴近孩子的感受,孩子不仅能说,而且乐于说、敢于说。
而第三、第四个过程的活动气氛就相当沉闷。
●分析原因:1. 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例如: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心脏,它一跳一跳的是起什么作用?2. 教师随机地追问也显得随意,偏离教学目标。
例如:什么东西不会动会死掉?3. 教师的随机调控和当场设计能力还不够。
遇到气氛沉闷时不会当即调整提问。
4. 某些问题的提问时机也不恰当。
没有问在当问之时。
如:孩子说到胃,教师就提问“如果它不动会怎么样?”把孩子的思维局限于他们并不熟悉的病理知识方面,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同伴反思:在第三、第四个过程中暴露出教师的提问设计还有相当大的问题。
●分析原因:1、活动缺乏前期准备和积累的过程。
2、提问与孩子认知水平相脱节。
3、教师对目标把握有问题。
不注意提问的整合、弹性。
教师对中班应掌握的关键知识把握不够。
(二)第二轮实践◇ 对象:B组17名孩子。
◇ 活动要求:1、通过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感受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引起幼儿对自身安全的重视,知道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 活动实录:实录分析一、游戏“木头人”略。
二、跟着音乐动一动略三、在说说、做做中感受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T:你的身体有什么地方会动的?90%的孩子立刻做出反应。
当个别孩子的回答不明确。
无法针对教师的提问做出相应的回答时。
S:身体会动。
T:对呀,身体是会动的。
可身体什么地方会动呀?S:我们跑步的时候它动的。
T:什么地方在动呀?S:脚、手、头。
T:对呀,那做其它事情时,什么地方也会动?……(全体孩子说说动动)T:身体各个地方都会动,动了可以做很多事情。
那如果不能动,会怎么样?S:我们不可以做操了,也不能拿东西了。
T:手不能动就不能拿东西了吗?我们来试试看。
(全体幼儿尝试手不动去拿东西)怎么样?行不行?S:有的。
上一交我奶奶的脚摔断了,不能动了好长时间。
T:你奶奶的脚怎么会摔断的?S:她走路走得太快了,跌了一跤。
T:你奶奶一定很疼吧。
奶奶脚摔断了,你帮她做了什么?S:我帮她拿水,开电视机,还提醒她以后走路慢点,小心点。
T:为什么要提醒她以后走路慢点?S:因为走得太快很容易摔跤的。
T:这样看来走路太快可真会有危险,以后我们也要注意啊。
那谁还有过这样的经历?S:上次我的脚夹在妈妈的自行车钢丝里把脚夹坏了,很疼的。
T:这好象是前不久才发生的事,大家还记得吗?S:记得。
李如雪脚上包着石膏还到幼儿园里来看我们呢。
教师的追问就带有一定的指向性。
“那做其它事情时,什么地方也会动?”教师的提问拓展了孩子的思路。
“那如果不能动,会怎么样?”教师提出了这个假设性的提问,引起孩子经验的搜索,进行逆向思维。
“我们来试试看。
怎么样?行不行?“这个是对假设的验证。
追问中注意了孩子的情感体验。
并自然地将活动引发到保护身体这一环节。
教师注意通过提问引发所有孩子对同伴以往经历的回忆,引起孩子之间的互动。
T:那你们知道她的脚怎么会夹到钢丝里去的呢?S:她的脚太靠自行车里面了。
S:她妈妈的自行车骑的太快了。
T:那该怎么办呀?S:坐在自行车上的时候脚尽量放外面一点,还可以在自行车上加两块板,脚就不会伸到钢丝里去了。
T:李如雪,你们后来是怎么办的呀?S:我妈妈去买了两块防护栏,装在自行车上的。
S:我回家告诉妈妈李如雪的事情后,妈妈的自行车也装了两块板,我的脚就不会夹进去了。
T:哦,有的事情虽然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不过我们也要小心,可以先采取一些办法保护自己……◇ 实践后教师与同伴的反思:在这一轮实践中,教师预设提问有7个。
教师当场追问有9个。
反应较好的有14个,占87%。
反应相对较差的有2个,占13%。
在调整后的第二轮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孩子始终积极、愉快地参与。
对教师的大部分提问都能很快地回应。
●分析原因:1. 教师的提问数量减少了将近50%。
反映出在活动中教师留给孩子的机会多了,提问能引起孩子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了。
2. 提问注重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引起孩子之间的互动。
3. 提问体现了整合意识,体现了对旁人、对家人的关心和爱。
但是在活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 都追着孩子的思维走,使活动局限于手脚这些大活动的部位。
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关注细微的活动,比如:牙齿、鼻子、舌头等等。
教师应该机智地拓展,培养孩子关注周围事物细微变化的能力。
2. 提问单向,都来源于教师。
没有留给孩子质疑的空间。
四、两次实践后的反思:在进行两轮实践活动后,笔者更加意识到提问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良好的提问指向教育内容,引起孩子的思考、探究,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把握重点,拓展思维,达成教育目标。
没有良好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提问使教学有声有色。
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要把握以下几点:(一)对孩子已有经验的充分了解,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