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对话可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即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
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的氛围中碰撞思想、激活知识、引发体验、分享收获、建构意义。
教学中如何以教材为载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而不是用教师的泛泛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阅读。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次读课文,营造
一个利于阅读的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去。
如首先引导学生静心地去阅读课文,然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诵课文,并且每一次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画面,这些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
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画的认识更远胜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借图提问,展开联想,充分感知,适当领悟。
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并在反复吟诵中,回味文章的意韵。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学生在语文阅读时,体会和感知美的存在的读书形式,主要是学生的诵读和默读,它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的景色能带给人愉悦的感觉,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任务之一便是提高学生领略自然美的能力。
比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来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使得学生
认识到什么是美?美能带给我什么?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