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课时安排:2课时使用班级:A班班别:高一() 姓名:学号:学习小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描写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教学难点】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学法指导】讲授、朗读法、质疑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教学。

《祝福》预习案【论人知世】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这篇《祝福》就是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

文学常识(1)、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解题】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祥林嫂年谱下面是为祥林嫂编的一份年谱,有兴趣的同学可根据年谱及下边情节的梳理,简述祥林嫂生平或写一小传。

(身份地位、性格、主要情节、结局,文言小传尤佳。

)祥林嫂年(年龄)谱二十六七岁以前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

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

年底生阿毛。

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

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

祭祀时很闲,只烧火。

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

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小传: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卖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终年四十岁左右。

背景储备:1、三从四德:《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 《周礼·天官》: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gōng即“女红”、“女功”。

指通常由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

2、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五伦: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伦理关系。

(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3、新时代“新三从四德”:三从:跟从,服从,盲从(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四得:等得,记得,舍得,忍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自主学习】1.生词钝(dùn)响寒暄(xuān )朱拓(tà)间(jiàn )或悚(sǒng )然踌蹰(chóu )(chú)不更(gēng )事谬(miù)种俨(yǎn )然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 )脸颊(jiá)沸反盈(yíng)天贺家墺(ào)荸荠(bí)(qí)絮絮(xù)呜咽(yè)驯(xún)熟桌帏(wéi)讪讪(shàn)咀嚼(jǔ)(júe)赏鉴渣滓(zhā)(zǐ)瞥(piē)拗(niù)不过蹙(cù)缩门槛(kǎn)窈(yǎo)陷惴惴(zhuì)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答: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概括《祝福》的情节结构:(1)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2)结局:寂然死去。

(3)开端:初到鲁镇。

(4)发展:被卖改嫁。

(5)高潮:再到鲁镇。

(6)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祝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自主学习】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作用各是什么?(1)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作用: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2)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作用: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3)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作用: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合作探究】1、祥林嫂有哪些主要的人生经历?她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点是什么?(1)卫家亡夫,初到鲁镇:逃出做工(勤劳善良)(2)夫家抢逼,改嫁贺家:撞香案(敢于反抗)(3)夫亡子丧,再到鲁镇:讲阿毛的故事,禁止祝福,捐门槛,问魂灵。

(愚昧迷信)2、人们对祥林嫂的几次人生经历是什么态度?她在此过程中受到封建礼教的哪些束缚?(1)卫家亡夫,初到鲁镇:阔人厌恶,穷人同情。

(贞节:夫为妻纲,从一而终)(2)夫家抢逼,改嫁贺家:众人难容(烈女不事二夫)(3)夫亡子丧,再到鲁镇:讲阿毛的故事—男人默然,女人同情,渐感厌烦(夫死从子)禁止祝福:阔人难容(族权、神权)捐门槛:女人同情问魂灵:“我”彷徨,无法指点(迷信、鬼神)总之,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中受压迫、受剥削的妇女的典型代表。

【训练巩固】分析鲁四老爷及“我”的形象。

答:A、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

1.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守旧而反动。

(“讲理学的老监生”、“骂”)2.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对联的暗示)3.自私、冷酷。

(嫌弃祥林嫂,不准祭祀,在精神上折磨祥林嫂)B、“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

1.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

2.同情祥林嫂,善良。

3.软弱,无能。

(不能直面祥林嫂提出的问题,含混回答,落荒而逃。

)“我”在小说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祝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2.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