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护理。
• 4℃可存活21天,-80℃稳定性好
• 加热至56℃15分钟即杀灭、对乙醚和甲醛 等一般消毒剂、紫外线均敏感
Page 15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及一些野生动物也可能是传染 源,但有待证实。
Page
16
三、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消化 道排泄物、其他体液、患者污染的物品等。
Page 19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
双肺明显膨胀,以弥漫性肺泡损伤病变为 主,早期有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病程3周 后有肺泡内机化及肺间质纤维化,造成肺 泡纤维闭塞。
Page
20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1-16天,通常在3~5天。 早期 进展期 恢复期
病初1~7天
起病急,发热为首 发症状、全身中毒 症状、干嗽少痰, 肺部体征不明显
血液生化:低氧血症。ALT、LDH及等不同 程度升高。 病原学分离: RT-PCR检测患者血液、呼吸 道分泌物等的病毒RNA;早期、简单、快速 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
Page
23
六、实验室检查
影象学检查:X线、CT为间质性肺炎表现, 多呈斑快状阴影或网状改变,短期内病灶 迅速增多,常双侧病变,部分呈大片阴影。
其他
Page
17
三、流行病学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持久免疫力。 高危人群: 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
病人的密切接触者
到过疫区的人。
Page
18
三、流行病学
4、流行特征
冬末春初多发 于02年在广东佛 山发现,后蔓延到 全球约32个国家和 地区,以中国、加 拿大及新加坡最为 严重,累计8422例, 死亡916例。医务 人员发病占20%。
北京地铁
Page 4
Page
5
Outline
Page
6
Outline
2003年5月5日美
国“时代”周刊 封面
Page
7
Page
8
Page
9
Page
10
Epidemiology
SARS病原推断
Page
11
一、概述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 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 吸系统传染病。传染性极强。 主要症状:发热、干咳、胸闷.严重者出现 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
具备下列临床表现一项者: (1)发热,体温> 38℃,伴相关症状 (2)咳嗽无痰、呼吸急促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4)肺部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Page
28
八、治疗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发热>38.5℃者,可用药物或物理降温。 咳嗽、咳痰给予镇咳、祛痰药。 有心、肝、肾等功能损害,作相应处理。 气促、低氧血症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Page
29
八、治疗
3、抗病毒或继发细菌感染 4、糖皮质激素应用指征:中毒症状,高热持 续3天不退,或重症病例;X线胸片进展迅 速,48小时内肺部阴影进展超50%。
5、中药辅助治疗
Page
30
九、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有感染的危险
气体交换受损
气体交换受损
焦虑、恐惧
Page 31
十、护理措施
隔离措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病人的护理
Page
1
2002年11 月16日起, 广东省部 分地区开 始流行一 种从未见 过的呼吸 道传染病
Page
2
数日之后, 部分病例 开始死亡, 而且,接 触患者的 医务人员 大量被传 染
Page
3
疾病开始 从广东一 路向北迅 速传至首 都北京, 造成北京 流行,世 界震惊
43
戴 上 头 罩
Page
44
防 感 染 面 具
Page 45
隔 离 病 区 入 口
Page 46
隔 离 病 区 缓 冲 带
Page
47
隔 离 病 区 走 廊
Page
48
十、护理措施
体温过高 气体交换受损 休息、活动 病情观察 对症护理 用药护理
采取有效降温措 施(物理、化 学),加强基础 护理,补充营养 水分,口腔、皮 肤护理。
Page 22
发热 100%
寒战 73.20% 肌痛 60.90% 咳嗽 57.30% 头痛 55.80% 眩晕 42.80% 咳痰 29% 咽痛 23.20% 鼻炎 22.50% 恶心 和呕吐 19.60%
腹泻 19.60%
六、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常减少; 部分血小板减少。
Page
12
二、病原学
SARS相关冠状病毒 (SARS-Cov) 冠状病毒科,单股正链RNA病毒。 有包膜病毒(双层脂膜),周围有鼓槌冠 状突起,呈日冕状。
Page
13
二、病原学
Page
14
二、病原学
SARS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要强于其他冠状 病毒。在干燥塑料表面存活4天,尿液中至 少1天,粪便中4天以上
Page
50
十、护理措施
焦虑、恐惧:及时与 病人沟通,关心安慰, 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减少自责感。
Page
51
十、健康指导
1.预防宣教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 易感人群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清洁;减少外出, 做好个人防护;保持乐观心态,加强营 养等提高抗病能力 教会患者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现后及时 联系医务人员
Page
34
更 衣 室
Page
35
口罩、帽子、手套、鞋套
Page
36
口罩、帽子、手套、鞋套
Page
37
手术衣、工衣、隔离衣、裤
Page
38
第 一 层 手 术 衣
Page 39
第 二 层 工 衣
Page
40
第 三 层 隔 离 衣
Page 41
套 装 防 护 衣
Page
42
口 罩
Page
2.生活指导
3.用药指导
第三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Page 52
十、健康指导
(一)控制传染源 1.疫情报告 2.隔离治疗患者 3.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 4.加强动物宿主的监测研究
Page
53
十、健康指导
(二)切断传播途径 1.社区综合性预防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建立本病的专门通道。 4.加强SARS病毒实验室的安全防护条件,实 验研究人员必须采取足够的个人防护措施。
法定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进 行隔离治疗和管理。早发现、早诊 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Page
32
就地呼吸道隔离,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分 开收治。
工作人员:戴12层棉纱口罩或N95口罩、帽 子、防护眼罩及手套、鞋套等,穿隔离衣, 以保证无体表暴露于空气中。
房间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擦拭,病人 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排出。
Page
24
六、实验室检查
Page
25
七、诊断
1、流行病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4、抗菌药物无效 5、影像学检查(必要) 6、排除类似病
Page
26
七、诊断
(1)发病前2周曾密切接触过同类病人或者 有明确的传染给他人的证据
(2) 生活在流行区或发病前2周到过疫区。
Page
27
七、诊断
病程10~14天 中毒症状加重,频 繁咳嗽、气促和呼 吸困难,肺实变体 征明显,卧床休息
病程2~3周后 发热渐退,其他症 状和体征减轻或消 失,肺部炎症吸收 较慢
第三节 传染性非典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炎
Page 21
五、临床表现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Page
54
十、健康指导
(三)保护易感人群: 1.良好的身体素质,乐观的心态。 2.尚无效果肯定的预防药物; SARS病毒的抗 血清和灭活疫苗正在实验当中。
Page
55
预后
自限性疾病,大部分可治愈。 我国患者死亡率约7%,WHO公布;全球平均 死亡率约11%。
Page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