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摘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病称为严重呼吸道综合征(简称SARS)。

SARS是一种以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强,病情较重、进展快、危害大。

已证实一种新的冠状病毒是引起SARS流行的病原体。

关键词:非典型肺炎一、国内外流行现状:非典于2002年11月在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悄然出现,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始发期后,扩散到我国内地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全球共波及亚洲、美洲、欧洲的32个国家和地区。

在2003年上半年暴发期间,共造成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8439人感染,812人死亡。

这些病例主要发生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被感染者中的有20%是科学家和医务人员。

二、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理1.一般措施(1)社区综合性预防:加强非典的科普知识宣传,讲明本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早期表现)、被感染的可能条件与方式、防护的基本方法,增强其自我防护能力。

促使民众有病早就医,他人有病自己能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协助他人早日就诊。

流行期间减少大型集会或活动,保持公共厕所通风换气、空气流畅等。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避免在人前打喷嚏、咳嗽;勤洗手;有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或许外出到医院以及其他人多的场所时,应注意戴口罩。

2.应急处理由于目前尚无疫苗、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因此对本病的预防策略应该采取以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疫情报告:非典被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规定的时限进行报告与管理。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疫情报告人应按照有关规定上报疫情信息,即城镇在2h内、农村6h内报告,需网络、电话双报告。

病例的订正和转归情况也要及时报告,并密切关注疫情,采取措施控制蔓延。

(2)病人隔离与消毒:采取“五早措施“,即对病人和疑似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立即用专门的交通工具送往指定医院。

提倡”早、准、严、实“,即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发现早、认的准,管理严格、措施落到实处。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应在指定的医院进行隔离和治疗。

疫点消毒:消毒范围包括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及其可能污染的物品(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和场所(如发病时的场所、在医院就诊与留管的场所、医院内其他有关的工作场所,以及前往医疗机构的交通工具);还应该包括可能暴露于发病者呼吸道分泌物的物体表面。

①空气消毒:保持通风,再有人情况下做好人员防护工作。

紫外线等照射消毒每天不少于1h,每天2~3次。

有效氯为1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雾,20~30ml/每立方米。

②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消毒:地面湿式清扫后,用0.1%过氧乙酸或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也可用0.2%~0.5%过氧乙酸喷洒,每日2~3次。

物体表面可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0.5%过氧乙酸擦拭,每天2~3次。

③医疗用品的消毒:体温计每人1支,固定使用,每次用后用2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听诊器与血压计,可用0.2%过氧乙酸擦拭;呼吸治疗装置应用前必须完成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④手与皮肤:用0.5%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000mg/l)作用1~3min。

也可用75%乙醇溶液浸泡1~3min。

⑤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30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min。

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⑥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应收集到盛1500~2500mg/l含氯消毒剂的有盖容器内作用30~60min,再倒入下水道内。

⑦病人的便器、浴盆等:用1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⑧病人用过的救护车、推车与轮椅等:可用0.5%过氧乙酸喷洒和擦拭消毒,作用30min后再用清水擦拭,用干燥洁净的抹布抹干。

⑨病人尸体:对病人的尸体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3)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与管理:接触者的追踪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个案调查获得的信息,及时开展对病例接触者的追踪和调查。

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和隔离:①如发现接触者已出现非典可疑症状时,应立即通知指定医疗机构派专用车辆将其接入指定医院进行隔离诊治,并进行病例个案调查。

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调查获得的与病例接触的方式、频度、场合、场所等详细情况和已经明确该疾病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的有关知识,对接触者受到感染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对病人发病过程中的所有密切接触者,均应实施医学观察或适当的管理与隔离。

接触者信息的通报a.如病例发病后有旅行史,要将病人乘坐过的交通工具的日期、航班、车次、车厢、船舱等详细情况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媒体发布展开对有关班次交通工具乘客的医学观察和追踪调查的信息公告,以便及时发现疫情,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b.各地卫生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将非典和疑似病人患病期间乘坐交通工具的详细情况通报给途径和到达省份的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开展疫情控制和追踪调查工作,同时要将有关情况报告卫生部门。

c.如发现输入病例,由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其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直接通知病例来源地的相应机构,由来源地负责追踪和调查其密切接触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发现符合诊断标准的,由到达地按规定报告疫情,并进行调查处理。

d.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离开疫情发现地,由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通知其目的地的相应机构,由到达地负责追踪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发现符合诊断标准的,由到达地按规定报告疫情,并进行调查处理。

(4)医疗单位应采取的措施①医院应设立发热门诊,建立本病的专门通道。

收治非典病人的病区应设有无交叉的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疑似患者和临床诊断患者应分开病房收治。

住院患者应戴口罩,不得任意离开病房。

患者不设陪护,不得探视。

病区内的各种设施、患者用过的物品以及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需按要求进行充分有效的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病区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须戴N95口罩,戴帽子和眼防护罩以及手套、鞋套等,穿好隔离衣,以期无体表暴露于空气中。

接触过病人或其他被污染物品后,应消毒双手。

②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

③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发现与报告:为筛查可能的非典、人禽流感病例,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药机构均要展开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报告。

a.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肺炎病例:发热(>=38℃);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d,病情无明显改善。

b.非典预警指标: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非典预警病例。

地市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排除非典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两例或以上有可疑流行病学联系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重点人群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能暴露于非典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如从事非典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接触野生动物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的肺炎死亡病例。

④必须在具备生物安全防护条件的实验室,才能开展非典患者人体标本或病毒毒株的检测或研究工作,以防病毒泄露。

同时实验研究人员必须采取足够的个人防护措施。

⑤加强监测: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监测点的作用,一旦发现症状可疑病人立即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

及时发现所有感染者,查明与感染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接触史,落实各项控制疫情措施。

3.暴发疫情的的处理除执行散发时的控制措施外,还要做到:(1)接到报告的县级疾控机构立即到达现场进行核实,对全部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传染病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2)一旦核实,确为暴发疫情,要立即按照规定的时限和方式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进行报告。

(3)在进行病例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在发病早期,至少应采集鼻拭子(或咽拭子)、粪便和血清三种标本。

标本采集的同时要注意对同一病例采集不同病程的标本及恢复期(发病20d以后)标本等,送有条件的实验室作病毒分离。

收集急性期、恢复期双向血清备血清学检查,已确诊病原。

(4)做好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查清传染来源、传播趋向、流行经过、波及范围及人数。

(5)坚持边调查边控制的原则,采取前述的有效措施尽快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必要时,提请政府批准,由有关部门责令暂时关闭某些公共场所、停工、听课等,减少社交活动以避免扩大传播。

4.有关注意事项(1)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原则上要由两人共同完成。

同时,派出消毒专业人员到病家和病人的其他滞留地点进行终末消毒。

(2)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时,尽可能由病人自己回答调查者所提的问题,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积极配合,并如实提供病人相关诊断资料。

如病人因病情较重或已死亡,无法实施对病人的直接调查时,应通过其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人了解情况,完成调查。

调查或采样时,调查或采样人员要按照医务人员接触诊疗非典病人个人防护的有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3)个案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

表格填写要完整,不得缺项。

病例调查时,要认真、详细的了解和记录患者发病后到过的地方、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和与其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的有关情况。

(4)疑似病例确诊、病人痊愈出院或死亡时,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要将病人的诊断、转归情况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要登记姓名、病例编号、国标码、住院号资料,纳入当地疫情报告系统。

必要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进行随访调查。

参考文献:徐淑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见马衍辉,李金星主编《传染病应急与处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