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名著导读《红楼梦》导读曹雪芹生平所处的“康乾盛世”,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末世”。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初期的民主主义思想已经产生。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从多方面对腐败、黑暗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歌颂了贵族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反映出争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民主思想,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主要人物1、贾宝玉:率性、多情、温和、善良、富有同情心,单纯,没有功利心。
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
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2.林黛玉: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
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3.薛宝钗:外表冷漠,内心炽热,雄心勃勃.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她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4.王熙凤: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
荣府内,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
5.史湘云: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6、.晴雯:她向往平等、公正,美丽能干,反抗婚姻,永远反抗她低人一等的命运。
她虽是婢女,却绝不低声下气,没有自我。
晴雯地位卑微、刁钻、刻薄,同时她也高傲、纯净,目下无尘。
正是由于晴雯的泼辣、倔强和对人的刻薄、喜怒无常,才使她的纯洁、天真、坦荡显得更加宝贵。
《三国演义》导读《三国演义》思想内容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可供我们借鉴。
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
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
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
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
人物形象1、“仁”的代表——刘备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无限忠于汉室。
他听说黄巾造反,危及汉朝天下,就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聚集乡勇,积极镇压;当董卓擅权乱国时,他不顾兵微将寡,积极加入讨伐董卓的行列;当曹操野心暴露、把持朝政时,他见到汉献帝的玉带诏,就义无反顾地书名画押,誓灭瑛贼;他对汉帝忠心耿耿,看到进行陵替、汉室衰微,就悲愤得心胆欲裂,甚至痛哭流涕,决心“伸大义于天下”,为重整汉室江山而拼杀:这些都是表现他的“忠”。
刘备少年早孤家贫,但事母极其孝顺,贩屦织度以奉养老母;他在危难中得到谋士徐庶,当听说徐母身陷曹营,就毅然放走富有孝心的徐庶:这是在描写他的“孝”。
刘备从不做损人害己之事,爱民如子,心系天下,具有一片仁爱之心。
在火烧新野时,人事先把居民迁移他乡;在败走江陵时,仍不忍抛弃百姓;陶谦三让徐州,他坚决不受;这些都在显示他的“仁”。
关羽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孔明按军令状欲斩关羽,刘备以结义之情为其开释;关羽失荆州,走麦城,为东吴所杀,刘备不顾劝阻为其雪恨,以致兵败彝陵;他把赵去救护的阿斗掷之于地,因为这险些使他丧失一员爱将:这些情节都在刻画他的“义”小说赋于刘备如此之多的美德,一是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二是反映了人民在动乱中盼望出现圣君的幻想。
2、“义绝”----关公(五虎上将之首)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
关羽在蜀国五虎大将中排名第一位,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
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春秋》,长的一副美髯,人称“美髯公”。
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
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
武艺上,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是对这位武圣人的精彩武艺描写,其中更有一段关云长刮骨疗毒,写出了一个铁汉的形象。
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封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
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立身行事,光明磊落。
正是由于这种“忠义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
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的缺陷,就是骄。
从想跟马超争高低,封五虎将时不服黄忠时可见一斑。
关羽在这方面主要犯了三个错,一错没有处理好与同盟关系,拒绝孙权联姻要求,得罪便者。
二错没有处理好与同事关系,看不起同守荆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导致孤立无援。
三错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大意失荆州,最后兵败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
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五十六岁,遗恨千古。
3、“智绝”----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智慧的化身。
从第三十七回诸葛亮出山,到一百零四回于五丈原病逝,他的预见和实现预见的计谋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
他隐居茅庐,已预见天下可以三分;隆中对策,他提出联孙抗曹、进取益州的战略决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出山首建奇功,火烧博望坡,出奇制胜;又火烧新野,以少胜多;赤壁之战前,他舌战群儒,结成孙刘联盟;继之智激周喻、草船借箭,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又随之以三气周喻,牢固地占有荆州;这一系列的策略制定来源于他对客观形势的调查了解、分析和把握。
在西城他敢于运用弄险的疑兵之计,是由于他深深了解司马懿的性格。
他的众多的“神机妙算”都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有渊博的天文、地理知识,以及高超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
他还从正统观念出发,择主而事,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尽忠忱为其效力,辅佐后主忠心不二,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这一切生动的描写,不仅使孔明成为封建社会忠臣、贤相的典型,也是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4.奸雄——曹操罗贯中也将曹操描写成了一个既奸诈又颇具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典型。
但是,曹操的大多主要的军事行动与做法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三国时期,尔虞我诈,每个小集团都有其自身的利益与目的,再加上当时黄巾起义,各地势力军阀自立门户,对周围的土地都虎视眈眈,朝廷昏暗,皇帝也无能为力,所以,那个时期,就是需要一个像曹操那样有远见和政治野心的人物出现,虽然说他的“携天子令诸侯”的做法很是惹人非议,当时汉朝已经是名存实亡,刘备等人的“复国主义”思想又如何行的通?天下就应当让有德者,有能力的人去统治,这样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刘备所追求的天下必须姓刘。
而且,那曹操本人来说,他又何尝不想做一个太平“贤相”呢!他的乐府诗《对酒》中,所描绘出的一幅太平盛世的蓝图:“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另一方面,曹操懂得珍惜人才并且会笼络人心是他的一大优点,以至于手下贤士与猛将极多,也都心甘情愿的为他卖命。
所以我认为,这与他后来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曹操此人多疑而且心狠手辣,有些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虽然当时的危险重重的环境这样做不是不无道理,但是可以看出曹操的仁义不够,这一点其不如刘备。
但总体看来,曹操是那个时代的枭雄,也是一位优秀的有远见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大卫·科波菲尔》导读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
大卫出生前,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八岁时改嫁,继父贪婪凶狠,继父的姐姐也一样的铁石心肠,他们姐弟二人把大卫母亲折磨致死,对大卫也是百般虐待。
在大卫母亲去世后,大卫被继父强迫去做童工,在此期间,大卫逃了出去,投奔了姨婆,好心的姨婆把他送进了一所很好的学校,他有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小说的主题:民主思想;善有善报,而有恶报。
(1)大卫·科波菲尔: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2)佩葛蒂:大卫的保姆,对他忠心耿耿,关怀爱护他。
(3)密考伯夫妇:大卫的房东,密考伯“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被称作“密考伯主义”。
(4)大卫的姨婆脾气古怪,嫌恶如仇,她说出了做人的箴言:“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
”(5)摩德斯通:大卫的继父,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6)安妮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
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
她最后与大卫结合《家》导读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再次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高老太爷却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高老太爷一病身亡。
家中大办丧事,即将生产的觉新的妻子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最终珏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认识到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了上海。
(1)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化身,是这个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2)高觉新高觉新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人物,由于他凡事任人摆弄,一味敷衍,致使昔日恋人梅含恨而死,妻子瑞珏也因避丧城外,难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