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
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
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
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
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
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
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
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
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
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
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
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
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
相,娼妓狎客、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上舞台,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致使有人感到“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
像鲍文卿对潦倒的倪霜峰的照顾和对他儿子倪廷玺的收养,甘露寺老僧对旅居无依的牛布衣的照料以及为他料理后事的情谊,牛老儿和卜老爹为牛浦郎操办婚事,他们之间的相恤相助等等,都是通过日常极平凡细小甚至近于琐碎的描写,塑造了下层人民真诚朴实的性格,感人至深。
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书,其中之一便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另外一部为《史记》)。
《儒林外史》是写士林阶层的。
在中国的古代,所谓的士林,既是知识分子的世界,也即是官场。
这是部批判知识分子的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揭露官场昏晦的书。
这样说来,在当代的中国,确实很有重读《儒林外史》的需要了。
我接下来再继续谈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红与黑》。
《红与黑》是一部有着法国皮反现实主义奠基之称的世界名著,“红”代表的是军队,“黑”代表的是教会,而在当时的拿破仑帝国时代,这就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
小说以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经历和两次的爱情为主线开展开来,但,这绝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
小说”。
小说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而在当时的社会就流传着"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可见《红与黑》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之大。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
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
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
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
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综观上述的两部小说不足以有资格和水平来谈论中西方的
小说文化的差异,但是即使是哗众取宠,我还是乐意去比较一下。
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就是“意识流”。
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中国本土文化的作用下,意识流小说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异。
由于小说的起源和读者群的原因,中国小说具有重视情节的传统,中国作家在借鉴意识流技巧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一传统,这就使中国的意识流小说表现出更强的情节性。
心理学发展的相对滞后使中国作家对意识流的实质缺乏准确的把握,很难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聚焦于人物的无意识或潜意识,进行纯意识的描写。
受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精神的制约,中国意识流小说中人物意识的流动表现出更强的理性,意识活动受理性的主导。
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使中国意识流小说极少表现人的颓废、沮丧或变态心理,相反,塑造健康的灵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是中国意识流小说追求的目标,正如范进一辈子都在科考,直至六十岁中举。
中国古典小说家对人物心理描写少而简略,西方古典小说家对人物心理描写多而自觉。
这种差异的形成,在于中西古典小说家对人类精神活动不同的理解和观察角度,在于各自的文学传统对小说家的影响,在于伦理道德和审美价值取向对小说家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是,不管是《儒林外史》还是《红与黑》,都是优秀文化的积攒和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控诉,都积蓄了作者对生活在那个时代人的一种怜悯,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可以记录下社会的影子,给后人以沉思。
我是一个爱读小说的男生,我不喜欢看那些毫无
营养的小说,我只看名著。
我认为,只有名著才能使人真正的读懂人性,了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