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地质学

旅游地质学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一、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20世纪末,随着世界各地尤其是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个学科都在向旅游业渗透。

地球科学亦不例外,它不仅仅只是我们早先理解的采掘地质矿产的学科,而是作为自然资源的基底,地质奇观更是作为山水旅游资源的精灵,逐渐走入我们日益丰富的旅游视野,并越来越影响着我们对新时代旅游的定义。

人们对旅游地质的认识与人们的文化科学素质、灵感有关,随着人们地质知识的不断增多,地质资源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了旅游者的兴趣。

用严格的术语讲,旅游地学资源是适用于旅游业中的地学方面的资源的物质基础形式。

在地球几亿年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些景象就被叫做地质旅游资源。

通俗的讲,旅游资源中那些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或者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遗存的人类文化遗址,人类与地质体相互直接作用的遗迹,都叫做旅游地质资源。

同时,由于旅游地质资源和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而且大多数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因此它具备空间定位性、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并且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简而言之,它就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观赏、游乐、考察、科普价值,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乐的心理要求的自然景观及与之有关的人文景观。

2、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个学科都在向旅游业渗透,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中越来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其自身的优越性。

其在旅游业的作用很多,这里仅说三条典型。

(1)、地质资源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

旅游日渐成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的休闲方式,求新奇成为人们在旅游中竞相追逐的目标,地质学旅游正满足人们这一“求知”的心理,它通过研究旅游资源的地学成因,揭示了旅游资源在观赏、科学及历史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而且为旅游业发展注入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地质学也能说清楚为什么在云南石林以剥蚀作用为主形成奇秀峰林,而四川黄龙却以沉积为主形成瑰丽泉华。

又例如,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名胜区,奇峰异石、碧水飞瀑,丰富的人文景观,第四纪冰川竟也在此现身,出落有大量冰川遗迹。

嵩山兼纳少林寺、中岳庙、嵩山书院,殊不知嵩山保存有五代同堂的地层和三次造山运动的记录,有地学百科全书之称。

总之,地学旅游的开展将会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而且为旅游业发展注入的生机与活力。

(2)、旅游地学开展将不断发现、更新旅游资源,有益于对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

如地质工作者经过科学考察,对全国各地的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申报,不仅仅使得一些本毫无名气的自然奇观展现在世界面前,更是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有文化的学者游客前来游览,避免了有些旅游资源在未被认识之前很容易被当成“废物”被破坏掉且无法再现。

旅游地质学是“慧眼尖睛”,及时识别其价值,并及时提请有关部门予以保存、开发和建设。

(3)、旅游地学开展有益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时下,国内旅游者的踪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和大部分县市,公民通过地学旅游,体察了祖国的辽阔博大和美丽可爱,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3、旅游地质资源的分类旅游地质资源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根据旅游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大致分为:地质科学普及与考察类、山水风光观赏类、增长文化历史知识类、疗养类、开展体育运动与探险活动类等。

一种旅游地质资源可以具有一种或多种旅游价值。

根据旅游地质资源的地质特点,大致分为:自然地质遗迹、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灾害等。

根据地质学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岩石矿物与旅游资源,如花岗岩、玄武岩、中、酸性喷出岩、红砂岩、石灰岩、变质岩等旅游资源;地质构造与旅游资源,包括岩石的产地与岩层变形、节理、断层等景点;新构造运动旅游资源,包括地壳强烈上升、地壳一般上升、地壳下沉运动等景点;外力地质作用成景河、湖、海、瀑、风化、风、泉、土等;人类活动与旅游地质资源,古人类遗址、古文化艺术遗存、探险旅游等。

这个学期的课程讲解分类是以资源的形态特征及其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山岳地貌旅游资源、岩溶洞穴旅游资源、河流峡谷旅游资源、湖泊旅游资源、泉水旅游资源、瀑布旅游资源、海岸海岛旅游资源、冰川旅游资源、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重要地质剖面、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岩画、摩崖题刻、观赏石等十大类型。

二、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1、中国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1)、我国地质旅游资源多样性和丰富性:多样性是指旅游资源的类型多样,丰富性是指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广泛。

如我国数百座大山,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分布;海岛海滨等旅游资源,在东部及东南部沿海也是随处可见。

(2)、区域分异明显:我国地域辽阔,地质资源的分布也受到了区域差异的影响。

比如:在气温高、降水充沛,温度湿热的南方地区,发育有各类型的岩溶地貌、溶洞和地下河;而在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的华北区域,地表岩溶很少发育,地下岩溶发育。

(3)、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和不可再生性:地质资源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往往使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的存在形式具有观赏价值,或似人、或似物、或称奇,倘若其发生了变化或者破坏,便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旅游的价值,并且不可再生。

地震是一种灾害,但地震保留下来的一部分遗迹却是难得的旅游资源,也是这个道理。

(4)、奇特性,广泛、多样,千奇百态,对世界旅游者都具有吸引力:我国有许多以世界奇绝著称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被公认为世界独有或第一。

如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庐山、峨眉山等1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另有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西双版纳等12个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内容。

(5)、自然地质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我国名山中几乎都有佛教和道教的寺庙,诸多名山经常是帝王将相、名人墨客、高僧道士出没之地。

在山地与平原相接的地带,在河流与湖泊交汇之处,往往是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美丽的自然环境与庞大的人文建筑,组成了多种旅游类型的组合佳地。

即使一些纯自然性的旅游胜地,也在日渐的发展中有人文因素的渗透,将科学道理与艺术感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寓科学知识于旅游之中2、中国地质旅游资源的分布概况我国地域辽阔,景点众多,具有广阔的旅游发展前景,且多与地质学有关,山、水、洞、石及地学人文资源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独具特色。

我国地质遗迹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不同地域的地质遗迹资源也不同,有成群的,也有呈零星分布的。

从地学角度阐述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概况,首先可按照下表将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再具体阐述不同的旅游资源及其所在的地域。

(1)、岗岩地貌景观:花岗岩是地面上最常见的酸性侵入岩,我国的花岗岩分布十分广泛,约占全国基岩出露面积的1/4~1/3,以闽南沿海和东北北部分布最广。

花岗岩山地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

如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东泰山、崂山,陕西华山,安徽的黄山,浙江普陀山,湖南衡山,另外在华北地区也有分布。

花岗岩地貌景观以安徽黄山最为著名,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侵蚀,形成瑰丽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

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号称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主峰莲花峰与光明顶、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的立体画面。

(2)、变质岩地质景观:我国变质岩地质景观较多,具体分布地域不胜枚举,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著名的有泰山、嵩山、五台山、武当山、梵净山、苍山洱海等,其中以泰山最为称奇。

泰山以山体高大雄伟著称,尤其是由古老的杂岩组成的南坡,主体是由古老的花山岳地貌旅游资源 花岗岩地貌景观变质岩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景观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其他名山旅游资源岩溶、洞穴旅游资源 地表岩溶地貌景观地下岩溶地貌景观洞穴奇特景观与水有关的旅游资源 河流 瀑布 湖泊 峡谷 冰川、冰融地质景观泉海岸湿地火山及熔岩地质景观火山地质景观 熔岩地质景观其他旅游地质资源 雅丹地质景观 风沙、黄土及土林地质景观 石窟、岩画及摩崖题刻景观 陨石坠落遗址 重要地质构造遗迹典型矿物、岩石、矿床、观赏石及其产地重要化石产地古人类遗址地质灾害遗迹岗闪长岩体变质而成。

泰山历经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个地质时代的演变过程,气势磅礴哦,五岳独尊。

另一代表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有“地史教科书”之称的嵩山,一是具有35亿年以来的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即“五世同堂”,另一是25亿年的嵩阳运动、18.5亿年的中岳运动和5.7亿年的少林运动三个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使嵩山闻名于世。

(3)、丹霞地质景观:中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浙江、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陇、冀北等地。

目前已发现丹霞地貌600多处。

较著名的有广东仁化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江西圭峰、龙虎山,安徽齐云山,甘肃麦积山、崆峒山,贵州梵净山,四川灌县青城山等。

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她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方圆319km2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地理上“丹霞地貌”一词的命名地。

(4)、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发育于湘西北的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等自然保护区中,还有武陵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该类型景观为国内外罕见,是我国独特的旅游地质资源。

砂岩峰林地貌主要由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构成。

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公园尤其值得一提,其峰林集中分布区86km2,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举世罕见的独特地貌。

(5)、喀斯特地貌:中国的该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其代表为云南石林,漓江山水、珠穆朗玛峰北麓等。

(6)、火山和熔岩地质景观: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山区、内蒙古高原、华北山地、长江下游、闽浙沿海、海南岛、台湾及滇西等地,长白山天池——火山口湖、著名的五大连池、镜泊湖等,都是火山活动形成的典型熔岩地质景观。

(7)、与水有关的地质景观:我国地广景多,湖海河流俯拾皆是,其具体分布地域遍及天南海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