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4)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 )的教育特征。

A.中国B.印度C.希腊D.埃及A.广泛性B.普遍性C.强制性D.全民性5.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是( )。

A.环境B.教育C.社会D.实践6.学生的社会地位属于学生( )问题。

A.法律B.权利C.责任D.义务7.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 )。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课程目标D.课程表8.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基础是( )。

A.心理学统觉论B.伦理学C.整体认识论D.个体认识论9.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制D.设计教学法10.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是以( )的发表为标志的。

A.《大教学论》B.《民本主义与教育》C.《普通教育学》D.《教育漫话》11.《普通教育学》是( )的教育学代表作。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杜威12.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小学教育培养目标B.小学教育内容C.小学教育方法D.小学教育目的13.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是瑞士心理学家( )。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格塞尔D.洛克13.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

A.受教育权B.人身自由权C.隐私权D.名誉权15.重在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地方课程1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 )。

A.实践活动B.认识活动C.课外活动D.兴趣活动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B.上课C.布置作业D.作好辅导18.主张“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19.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为“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B.拉伯雷C.卢梭D.裴斯泰洛齐20.“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古代( )的教育主张。

A.朱熹B.墨子C.荀子D.孔子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 1.墨家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 )。

A.“亲知”B.“熟知”C.“闻知”D.“说知”E.“见知”2.遗传素质的成熟对身心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个体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B.先天素质在发展中逐步成熟C.机体的成熟为一定特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D.有些早期运动机能是直接建立在成熟基础上的E.成熟决定了个体受教育的内容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

A.爱岗敬业B.正确的教育观C.现代的教育理念D.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E.高超的教育能力4.学校课程的设置直接受制于( )的规定。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D.课程目标E.政治制度5.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演示法E.练习法6.德育过程中的矛盾有多种(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D.教育者与德育规律的矛盾E.受教育者与德育规律的矛盾7.学生档案有两种,即( )。

A.书面档案B.电子档案C.集体档案D.个体档案E.网络档案8.道家的教育主张包括( )。

A.“弃圣绝智”B.“教学相长”C.“弃仁绝义”D.“有教无类”E.“复归”人的自然本性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有( )。

A.对个体发展作出规范B.加速个体特殊功能的发展C.具有延时价值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E.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0.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包括( )。

A.现代的教育观B.现代的学生观C.现代的教学观D.素质教育观E.现代的教育质量观来_源:考试大_教师资格证考试_考试大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学生是具有发展——和发展——的人。

2.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

3.社会时代发展的状况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4.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实现——的基本途径。

5.个别教学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

6.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形式。

其最大的优点在于——。

7.——是开好班会的基础,——是开好班会的关键。

8.——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9.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

10.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中庸》之中。

( )2.“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出自《学记》。

(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朱熹的教育思想。

( )4.道家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主张通过“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 ) 5.义务教育也叫公民教育。

( )6.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所以它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 )7.国家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 ) 8.只有发展性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 )9.“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是孔子提出的教学要求。

( )10.欧洲古代教育以斯巴达和雅典最为典型。

( ) 来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 1.义务教育2.人的发展3.研究能力4.练习法5.调查法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学中运用讲授法应注意哪些方面?2.小学德育的意义有哪些?3.小学班主任有哪些具体任务?4.如何才能开展好课外活动?七、论述题(共10分。

)试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见大纲中对古代埃及教育的介绍。

2.C【解析】西欧封建社会为了更好地布道,让老百姓信教,在举办宗教教育的同时,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

10.C【解析】赫尔巴特使教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1.B【解析】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12.D【解析】小学教育目的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13.A【解析】皮亚杰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14.A【解析】受教育权是《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他们的最主要的角色权利。

15.B【解析】拓展型课程的重点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16.B【解析】我国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的一种特定的认识过程。

17.B【解析】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通过上课。

18.A【解析】孔子从研究人的本性出发,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19.A【解析】柏拉图认为人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他将此定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20.D【解析】孔子提倡启发式教育思想,题干中反映的正是这一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1.ACD【解析】墨家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三种途径。

9.ABCD【解析】见大纲中学校教育及作用部分。

10.ABE【解析】现代的教学观和素质教育观应该是现代教育观的组成部分。

三、填空题1.潜能,需要;2.人格力量;3.结构体系;4.素质教育,培养目标;5.因材施教;6.集体教学,效率高;7.社会性,个体化;8.个体,群体;9.自主性;10.小组活动。

四、判断题1.×【解析】在《论语》之中,《论语》是孔子的言论汇集。

2.×【解析】这是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3.×【解析】这是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要求的主要表述。

4.×【解析】这是墨家的主张,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5.√【解析】因为国家规定普及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

6.×【解析】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很大,但无论多大都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因为它只是人发展的外因。

7.×【解析】国家课程属一级课程,一般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

8.√【解析】发展性教学,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操作,进行推理、证明,去解决创造性作业,所以题干的观点是正确的。

9.×【解析】这是《学记》中提出的教学要求。

10.√【解析】古代欧洲以希腊最为文明,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可代表古代欧洲的一般面貌。

五、名词解释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2.人的发展:是指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3.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调查法: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4.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是:(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七、论述题【答案要点】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意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相关主题